VIP 專屬文章 金牌不能當飯吃2》原住民有運動「天份」?一探體育界有限資源分配窄門

體育署自2012年開始推動「優秀原住民族學校運動人才執行計畫」,每年入選人數已增至150人。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新竹尖石鄉的鳥嘴部落裡,巴彥(Payen Yumin,漢名:劉彥宇)緊握球棒準備打擊,儘管面前空無一人,他卻突然「喔」地一聲倒下。

他說,自己被觸身球擊中了,這是意象訓練。

當時疫情三級警戒持續了2個多月,無法回學校練球的日子,巴彥只能試圖自我鍛鍊,比方說,在腦中自行模擬各式可能情況,不然等到開學以後,恐怕跟不上隊友的腳步。

從小學跟著哥哥開始打球,巴彥國中時便遠赴東部,進入台東體中就讀,過去他一心想拚上職棒,然而升上高中後,卻感覺同學間的強度差距逐漸拉開,泰雅族的他認為,自己要更用力追趕,才有機會追上阿美族的同學,「阿美族真的比較有天份,但努力不需要天份,我沒天份,就只能比別人更努力。」

阿美族擅長打棒球,在台灣社會裡,已經是個存在多年的想法,畢竟歷來中華職棒、棒球國家隊如張泰山、曹錦輝、陽岱鋼等明星球員,早在國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進一步說,在中職曾有高達4成原住民球員的背景下,原住民擅長打棒球、擅長運動,也成為許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知。

20181119旅日棒球好手陽岱鋼返台記者會。(王永志攝)
出身台東阿美族棒球好手不少。圖為旅日棒球好手陽岱鋼。(資料照,王永志攝)

而這幾年來,台灣民眾眼前的運動,除了棒球,還增加了更多項目。從2017年世大運帶起的風潮,再到如今東京奧運12面獎牌凱旋而歸,舉重、射擊、柔道、體操等項目,開始出現在大眾眼前,於此同時,郭婞淳、楊勇緯等選手的原民身分,依然不斷成為討論議題。

「把平地人抓來山上,他一樣會運動」

對於更多原民選手躍上運動舞台的原因,立委高金素梅日前表示,要歸功於10年前開始推動的「優秀原住民族學校運動人才執行計畫」(下稱:原運計畫)。該計畫由體育署自2012年起開始推動,以曾獲得大型會賽前6名為資格,篩選高中以下的原民選手進行培育,除了每年提供營養補助、課業津貼,也提供深層的全身健檢。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原運計畫每年入選選手,已從最初的80人增加到150人,涵蓋項目也陸續擴張,包含田徑、拳擊、舉重、跆拳道、柔道、體操、射箭、角力、空手道與射擊共10個項目。而在原運計畫相關新聞稿中,體育署三番兩次強調,原住民族與生俱有運動潛能及天分。

國家聲稱原住民有天份、比較會運動,但身為選手的原民學生又如何看待?面對這個問題,巴彥則反問:「那能說客家人比較不會運動嗎?」

「我們比較會運動,是因為我們在山上長大,你把平地人抓到山上來生活,他一定也會運動。」巴彥說,「平常家人叫我去買菜、買酒,我要跑2公里來回雜貨店,我們如果不會運動,怎麼上山、怎麼打獵?不是原住民比較會運動,是必須要會運動。」

20181026建國中學採訪,建國中學棒球社,社員練球情況。(王永志攝)
外界多將原民和優秀運動能力掛勾。(資料照,王永志攝)

族群與運動表現是否有關連,在世界各地一直是個被反覆討論的議題,比如美國社會學者過去便不斷探討,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如何影響黑人、拉丁裔參與NBA、NFL與MLB的比例。 (相關報導: 金牌不能當飯吃1》「除了體能一無所有」 基層運動員轉職只能「簽下去」 更多文章

在台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林文蘭便透過長年研究,試圖探討研究原住民族與運動之間的關連;她指出,政府過去對原民棒球選手,有單獨的補助、培訓計畫;而原運計畫則是打開另一條道路,「如果官方有培育,確實可能讓原本要走棒球的人才,走向另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