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金牌不能當飯吃3》公家錢太少 夾縫求生的運科後勤該如何扛起國家隊?

台灣在東奧拿下史上最佳的成績,而背後辛苦的後勤人員也引起外界關注;國訓中心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相子元(見圖)則率領團隊,以科學方式幫助台灣的運動選手們的。(柯承惠攝)

當「in」下台灣第一面奧運羽球金牌後,王齊麟、李洋在東京奧運會場受訪時,直為背後撐著他們的那群人發聲:沒有教練、防護員、訓練師,他們很難站上頒獎台,「他們的福利相較選手,當然是比較不完善,如果真的有機會,看能不能提高他們的待遇。」

延遲1年多的東京奧運終於圓滿落幕,我國2金4銀8銅的戰績堪稱史上最佳,風光之下不僅選手的努力被看見,在場邊、背後支持他們的後勤人員,也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好還要更好,思索台灣體育環境如何更進一步時,不可否認的是,這群默默撐起選手的後勤人員,從人才培訓、求職機會與薪資待遇,依然都有待改善。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徐正賢便呼籲,現在靠著有頂尖選手當領頭羊,正是改善體育環境的時機,再不行動就太晚了。

後勤人員的待遇、福利究竟如何,又該如何改善?就先從最頂端的國家隊看起。

1人10分鐘 後勤人力連國訓中心都不夠用

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政府對頂尖選手並非沒有照顧,如過去老舊的國訓中心,不僅在近年全面翻新整建,而在制度上也進行改良。國訓過去雖設有「運動科學處」協助選手訓練,但多屬短期計畫,2015年改制為行政法人後,終於能長期聘用專任人員,目前運科處人員不含處長,共計便有64位。

這64人當中,由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組成的「防護人員」共計29人,包含系統分析師、護理師、營養師、體能訓練師、運動心理師等人力的「技術人員」,共有35人,兩相結合,從如何調整心律、運動軌跡、應對假想對手,到三餐吃什麼、訓練後怎麼放鬆與復原,試圖提供運動員最全面的支援。

面對國際運動競技,國訓中心厲兵秣馬看似整備齊全,不過,國家隊教練阿光(化名)便指出,「我們參加奧運就有68個運動員、總共18個項目,64人分下來,根本不夠用!

儘管體育署針對戴資穎、李智凱等38名選手打造「黃金計畫」,另外由各大學運動科學團隊提供支援,但阿光指出,在有黃金計畫支援下,如體能訓練師、治療師常常還是要一個人分給2、3個隊伍用,教練們2、3個禮拜前就得開始喬時間,在安排上往往缺乏彈性,選手訓練後,每人僅有短短10幾分鐘能進行復健、按摩。

時間難喬不打緊,阿光指出更艱困的問題在於,運科人員因為薪資偏低,造成流動率非常高,甚至遇過訓練計畫還沒結束,人就離職的情況,「畢竟他們如果有外面的機會,就不需要待在國訓。」

有網友翻出戴資穎在2018年亞運與郭婞淳、李智凱、文姿云的合照,發現當年這4位金牌得主,如今都在東奧賽事上各自奪牌。(圖/擷取自戴資穎IG@tai_tzuying)
2018年亞運,世界球后戴資穎(右一)與舉重女神郭婞淳(左一)、鞍馬王子李智凱(左二)、空手道好手文姿(右二)云合影;而當年4位金牌得主,如今都在東奧賽事上各自奪牌。(資料照,取取自戴資穎IG@tai_tzuying)

行政薪水留不住人、請不到醫師 選手出事只能夜奔掛急診

究竟後勤人員的待遇如何?國訓中心運動科學小組召集人相子元解析,所謂運科小組的工作分成三大主軸:傳統運科部分,包含運動生理學、生物力學、心理學與營養學,再者為運動醫學,包含醫師、防護員、物理治療師,第三類則是具有電機、資工背景,負責進行數據分析的科技人才。 (相關報導: 金牌不能當飯吃1》「除了體能一無所有」 基層運動員轉職只能「簽下去」 更多文章

國訓中心身為受政府經費挹注的行政法人,運科人員起薪仍須受法規限制,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若為大學畢業,起薪為3萬7000元,碩士則為4萬元;技術人員大學畢業者,起薪僅有約3萬4000元,如果是碩士學歷,也僅有3萬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