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in」下台灣第一面奧運羽球金牌後,王齊麟、李洋在東京奧運會場受訪時,直為背後撐著他們的那群人發聲:沒有教練、防護員、訓練師,他們很難站上頒獎台,「他們的福利相較選手,當然是比較不完善,如果真的有機會,看能不能提高他們的待遇。」
延遲1年多的東京奧運終於圓滿落幕,我國2金4銀8銅的戰績堪稱史上最佳,風光之下不僅選手的努力被看見,在場邊、背後支持他們的後勤人員,也終於進入大眾視野。
好還要更好,思索台灣體育環境如何更進一步時,不可否認的是,這群默默撐起選手的後勤人員,從人才培訓、求職機會與薪資待遇,依然都有待改善。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徐正賢便呼籲,現在靠著有頂尖選手當領頭羊,正是改善體育環境的時機,再不行動就太晚了。
後勤人員的待遇、福利究竟如何,又該如何改善?就先從最頂端的國家隊看起。
1人10分鐘 後勤人力連國訓中心都不夠用
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政府對頂尖選手並非沒有照顧,如過去老舊的國訓中心,不僅在近年全面翻新整建,而在制度上也進行改良。國訓過去雖設有「運動科學處」協助選手訓練,但多屬短期計畫,2015年改制為行政法人後,終於能長期聘用專任人員,目前運科處人員不含處長,共計便有64位。
這64人當中,由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組成的「防護人員」共計29人,包含系統分析師、護理師、營養師、體能訓練師、運動心理師等人力的「技術人員」,共有35人,兩相結合,從如何調整心律、運動軌跡、應對假想對手,到三餐吃什麼、訓練後怎麼放鬆與復原,試圖提供運動員最全面的支援。
面對國際運動競技,國訓中心厲兵秣馬看似整備齊全,不過,國家隊教練阿光(化名)便指出,「我們參加奧運就有68個運動員、總共18個項目,64人分下來,根本不夠用!
儘管體育署針對戴資穎、李智凱等38名選手打造「黃金計畫」,另外由各大學運動科學團隊提供支援,但阿光指出,在有黃金計畫支援下,如體能訓練師、治療師常常還是要一個人分給2、3個隊伍用,教練們2、3個禮拜前就得開始喬時間,在安排上往往缺乏彈性,選手訓練後,每人僅有短短10幾分鐘能進行復健、按摩。
時間難喬不打緊,阿光指出更艱困的問題在於,運科人員因為薪資偏低,造成流動率非常高,甚至遇過訓練計畫還沒結束,人就離職的情況,「畢竟他們如果有外面的機會,就不需要待在國訓。」
2018年亞運,世界球后戴資穎(右一)與舉重女神郭婞淳(左一)、鞍馬王子李智凱(左二)、空手道好手文姿(右二)云合影;而當年4位金牌得主,如今都在東奧賽事上各自奪牌。(資料照,取取自戴資穎IG@tai_tzuying)
行政薪水留不住人、請不到醫師 選手出事只能夜奔掛急診
國訓中心身為受政府經費挹注的行政法人,運科人員起薪仍須受法規限制,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若為大學畢業,起薪為3萬7000元,碩士則為4萬元;技術人員大學畢業者,起薪僅有約3萬4000元,如果是碩士學歷,也僅有3萬8000元。
「目前能留的,都只是比較年輕的人,高階人才薪水留不起。」 相子元坦言,尤其在數據分析的科技人才部分,要懂資訊分析、AI技術,這些人才若去科技業發展,薪資往往比在國訓高出2倍以上,要留人下來確實困難,甚至因為相關人員都要擁有碩博士學歷,「去學校當陽春教授,薪水也比較高。」
相子元指出,關鍵並不是經費不夠用,而是制度要鬆綁,運科處的人員在法規上都是以行政人員聘任、敘薪,「但他們都是研究人員,你不可能用行政人員的薪水聘軟體工程師,否則他乾脆去台積電!」
幫助選手往前衝的運科分析人員留不住,但更令人頭痛的,是後端防護上也缺乏醫療人力,相子元指出,目前的待遇雖然可以請到防護員、物理治療師,「但始終請不到專任醫師。」
國訓中心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相子元指出,在後端防護上醫療人力相當缺乏。(柯承惠攝)
「我們之前訓練,晚上常要自己帶選手去海總(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掛急診,因為國訓一直沒編制內的醫師。」對此阿光也很有感,他說明,雖然鄰近醫院的醫生會輪流來國訓問診,但往往晚上就下班,但這正是選手結束訓練,最需要醫療支援、協助的時候。
阿光也指出,相關運科人員因為都是以行政人員方式聘任,常常晚上就下班,但集訓時選手都要集中住在國訓中心,身體不舒服、有狀況時,卻常常找不到人協助,最後從醫療到行政事務,都要教練們自己排班輪值,才能因應突發狀況。
放掉一手帶大的學生?基層教練卡代課費陷兩難
進入國家隊的教練們,除了從訓練到選手照料都要操心,更大的問題,是這3、4個月的集訓期間,原來服役的隊伍恐怕陷入空窗。
國家隊教練小鐵(化名)說明,以奧運來說,大概有3分之1的教練,平常是在各個學校的體育班、校隊任職,進入國訓中心集訓時,就難以兼顧原來隊伍。而按目前規定,僅有奧運、亞運等大型國際賽事,才會給學校經費聘請代理教練,但是如亞青運等短期集訓,往往只能由教練自掏腰包找人代課。
「沒有母隊、沒有基底,就沒中間與上面的頂尖選手。」小鐵強調,教練會參與集訓,通常都是因為自己帶的選手獲得賽事資格, 跟著選手一起進來拚;但另一頭面對的問題,卻是一手帶大的隊伍可能出現數個月的空缺,也常讓教練面臨兩難。
進入國訓中心的教練在集訓期間恐面臨在選手及原有隊伍中做取捨的窘境。示意圖。(顏麟宇攝)
阿光指出,台灣的基層教練除了訓練外,往往還身兼募款、開導學生等任務,一旦無法找人幫忙帶隊伍,「那我們在為國家付出時,本來的母隊可能就會流失很多資源跟選手。」
頂尖缺資源、底下會更慘 基層體育難吸引運科人員
「國家隊擁有的資源、支援已經很多,地方的學校隊伍更慘。」從教練、後勤人員待遇來看,徐正賢指出,台灣未來要更進步的話,就應該思索更細膩的分工,才能完善整體環境。
對於輔助情蒐、技術分析的科技人才,相子元則指出,如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也許多資工、醫學背景的學生,因為對運動有興趣,在學時非常願意投入運科領域,「但畢業時考量到現實,最後就是去科學園區。」
國訓中心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相子元團隊以科學方法幫助奧運選手。(柯承惠攝)
人才經過培訓後,終究需要職業出路。但相子元說明,目前運科人員除了國訓中心之外,只有職業運動隊伍才會聘用,各地、學校的基層代表隊雖然偶有政府計畫支援,但大都也是零零星星,難以長期聘任人員。
至於產業界,相子元則表示,如Nike、Aididias等國際廠牌都有自己的運動科學實驗室,每雙運動鞋、產品都要在裡頭經過實驗,而台灣雖然有如捷安特、喬山等大品牌,但受限於過去代工經驗,也較少涉及運動科學領域,還難以成為畢業生職涯選擇的方向。
健全體制靠提升風氣 產學界籲打鐵趁熱
隨著近年國人運動風氣興起,健身房、私人運動工作室也在街頭巷尾陸續成立,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健身房家數2013年時僅有149家,到2020年已激增為728家;相子元說明,發展運動科學最重要的面向,其實就是幫助全民運動,「像一般人周末跑步怎麼避免受傷、銀髮族運動該怎麼進行,背後都需要運科知識支援。」
相子元表示,競技運動雖然不是運動科學最主要的運用區域,卻是最容易被看見,也會成為火車頭帶動產業,如今隨著奧運佳績,可以進一步思索如何加強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挹注,並讓不同領域人才有機會加入。
國訓中心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相子元指出,競技運動可成為帶動運科的火車頭。(柯承惠攝)
「競技運動畢竟需要資本推動」,徐正賢則認為,除了政府挹注外,更要思考如何運用民間資源,讓更多隊伍獲得幫助,對此來說,要更進一步深化運動風氣,要讓民眾有機會認識不同運動項目,才更有機會吸引大家出錢支持,其中關鍵問題,就在於場地。
「現在最流行的運動,就是健身與跑馬拉松,因為其他運動沒有場地,要打棒球只能去河濱、足球也不知道哪裡可以踢。」對於空間上的困難,徐正賢呼籲,遍布全台的3800多所國高中小學校園,正可以扮演角色,「台灣最好的設備都在學校,卻很少開放民眾,頂多就是讓人在操場走路,但桌球館、羽球館、游泳池幾乎都沒開放。」
對於競技運動發展,台灣運動產業協會會長徐正賢(左)指出,除政府挹注外,更要思考如何運用民間資源。(資料照,顏麟宇攝)
他認為,如今少子化衝擊下學校缺乏財源,應該可以以社區為概念,將學校場地釋放,讓民眾可以下課後進入使用,坊間教練、訓練公司也可以租用場地開課,不但可以讓民眾對運動有更多認識,也可以賺取體育經費,「如果每個人使用費收1天10元,年費就是3600元,只要1000個人就有360萬元,不就可以養一支學校運動隊了?」
(相關報導:
金牌不能當飯吃1》「除了體能一無所有」 基層運動員轉職只能「簽下去」
|
更多文章
)
4年一度的奧運,在疫情下遲到了1年,若從奪牌的競技思維出發,亞運、世大運緊接著將在明年登場,2024巴黎奧運轉眼便將到來,而從健全環境的長期目標來看,4年、5年更只是一個小階段;靠著基層選手、教練與後勤人員的奮鬥不懈,台灣久違地在國際賽場揚眉吐氣,面對近在咫尺的未來,如何趁著這股氣勢大轉骨,改善公部門體制、導入民間資源,無疑是轉播結束後,值得所有公民思辨的長遠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