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示威從從街頭抗爭延伸進校園後,根據台灣政府統計,至少已有368名留學香港的台灣學生返回台灣。
返台的兩名學生在台北向BBC中文描述離開香港時「宛如逃難」,並認為警方進入校園是教科書中的歷史出現在眼前,顛覆了他的想像。
目前兩人無法確定何時返校,畢業後留港的計劃也可能調整。
離開香港「蠻像逃難」
「凌晨三、四點和一群台灣人拖著行李箱,走了快一個小時才有車搭,」留學香港的台灣學生黃行,如此描述他如何離開香港中文大學。
另一名赴香港中大交換的台灣學生陳屏兆也有類似經驗,他說:「一個小時內整理好行李,只帶衣服、電腦,其他生活用品都還在宿舍,蠻像逃難的。」
兩人回到台灣後,在台北接受BBC中文專訪,敘說香港示威及校園衝突如何在求學生涯中深刻地烙印在他們心中。
今年大三、就讀台灣中央大學的陳屏兆,今年9月才抵達香港開始了交換生的日子,卻壓根兒也沒想到,第一學期讀了短短兩個月就提早畫下句點。回程時,更是在匆促中整理行李,徒步走了半小時到校外公車站搭接駁車到機場,途中才訂回台灣的機票。他說:「真沒想過會是這個樣子。」

陳屏兆回憶,香港警方11月12日進入中文大學的校園,當時他從宿舍窗戶觀察兩方衝突,而當警方發射催淚彈時,他聞到濃烈的刺鼻味。他說:「我有嚇到,很痛,一直流眼淚,鼻子也被嗆得呼吸不順,大約持續5分鐘,」這是陳屏兆第一次感受到催淚彈的威力。
當BBC中文與陳屏兆見面時,他已返台將近兩周,但描述當天景象,仍歷歷在目,他說:「宿舍地點距離衝突現場約200公尺,無法想像第一線的同學會是什麼感覺。」
那一夜,陳屏兆持續關注警方與學生在的衝突,直至清晨4點才闔上眼。隔天面對的則是校內餐廳大排長龍,離學校最近的便利店,步行則需要40分鐘,因此暫時吃泡麵果腹。
當時他並未決定要離開香港,直到學校宣佈學期提早結束。隔天(11月14日)他接到來自台灣學校的越洋電話,電話那頭,主任嚴肅地要求他立即返回台灣,他說:「主任語氣很嚴肅,要我立刻回去,因為學校沒辦法擔保我的安全,無法確保香港警方下一步的行動。」
事實上,陳屏兆獲得赴香港當交換生後,香港才爆發「反送中」示威運動。他曾一度猶豫是否要到香港唸書,但香港中文大學8月時寄了一封郵件,信中強調「會確保校園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他才決定仍照計劃赴港唸書。
「很難想像。」陳屏兆說,他真的很難想像,會在校園內會發生衝突,他強調,從9月到11月,「我的想法一直是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情,學校都不會受到波及。」

「宛如歷史重現」
同樣也以為香港警察不會進入校園的黃行,今年22歲,他在台灣念完高中後就赴香港中文大學唸書,今年大四,剩一個學期就要畢業。
看著香港警察與學生的大規模衝突,他形容是「威權時代的歷史,在眼前發生。」他對BBC中文說:「我一直覺得大學是神聖的,即使是極權政府也不會用這樣子大規模武力、封路的情況進校園。」 (相關報導: 港警圍城十日,理工大學校園還剩多少人?理大連續兩天地毯式搜索,僅發現一名虛弱女性 | 更多文章 )

黃行說:「實在不可置信,若要抓捕學生,不需要用到這樣的武力去大規模『進攻』校園,看起來更像是蓄意行為。」11月12日前一天,他因為討論報告在校園渡過一夜,接著就被困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