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崇尚的價值投資效果有多驚人?他最經典的一筆投資,10年大賺近130億美元

股神巴菲特每天固定閱讀500頁文字,並杜絕沈迷於社群媒體。(圖/AP)

華倫•巴菲特的經典名言: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在每年的五月份,全世界都會有數萬人買一張機票,飛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個只有四萬個居民的小城奧馬哈市,聽兩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絮叨幾個小時,這兩位就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1930-)和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

巴菲特還會在全球公開拍賣他的一次牛排午餐,價格已經從二○○○年第一場的五萬美元,上漲到二○一九年的四百五十六萬七千八百八十八美元。

在未來的三十年內,應該不會再出現第二個巴菲特了,因為他的紀錄是「時間的玫瑰」:從一九六五年到二○一八年,他的公司股價上漲了一萬兩千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十八•七%,而同期,標普五百指數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僅有九•七%。

對股市投資客而言,要親近這位百年一出的「股神」,最便宜的方式當然就是買一本《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

從口香糖到可口可樂,為何巴菲特獨愛這兩間公司的股票?

一九三○年,巴菲特出生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除了去外地讀大學,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

巴菲特似乎生來就是為了跟錢打交道的。五歲時,他就逐門逐戶向鄰居推銷從祖父店裡批發來的箭牌口香糖,一盒五個,堅決不拆開賣,每盒賺兩美分。六歲時,他兜售可口可樂,每六瓶汽水賺五美分。十三歲時,他開始送報紙,建立了五條送報路線,每天早上送將近五百份,每個月可以掙到一百七十五美元,相當於當時一個白領的收入。

成年後的巴菲特出資購買了箭牌和可口可樂的股權,分別成為它們的單一最大股東。理由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童年的記憶,而是因為——無論經濟繁榮還是戰爭,人們都要嚼口香糖和喝可樂。

一九五○年,巴菲特考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師從著名的投資人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這對他的一生影響重大。葛拉漢有一個「撿菸蒂理論」,即在經濟週期的波動中,會有一些股票如同被別人扔棄的煙蒂,往往還有撿起來抽最後一口的價值。

一九五七年,巴菲特成立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投資俱樂部,初期管理資金為三十萬美元。他遵循老師葛拉漢的理論,不停地在股市裡尋找價值被低估的「菸蒂」,低購高拋,七年後,他的資金管理規模已達到兩千兩百萬美元。

巴菲特收購紡織公司波克夏•海瑟威,轉型成控股公司

一九六五年,巴菲特收購了一家叫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瀕臨破產的上市紡織公司,它後來轉型為巴菲特唯一的投資平臺。 (相關報導: 股神巴菲特的致勝秘訣:投資絕不做這3件事,現在知道還不晚! 更多文章

隨著資金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股市裡已經沒有那麼多廉價的「菸蒂」可以讓巴菲特撿了,這時候,他幸運地遇到了終身的夥伴查理•孟格。在孟格的啟發下,巴菲特意識到,與其以低價買爛公司的股票,不如以高價買被低估的好公司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它們。他的價值投資理論因而成型。他曾經開玩笑地說,是孟格讓他「從猩猩變成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