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巴菲特看壞的比特幣會爆紅?《故事經濟學》書摘(1)

比特幣故事的成功在於人們對比特幣感興趣。(示意圖/ 圖片取自flickr)

近年非常流行的比特幣(Bitcoin)是第一個私人發行的加密貨幣,隨後面世的這種貨幣數以千計,包括萊特幣(Litecoin)、瑞波幣(Ripple)、以太幣(Ether)和Libra。以人們對它的投機熱情和市場價格(而非它在商業中的實際用途)衡量,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值得注意的加密貨幣。圍繞著比特幣的敘事,為討論故事經濟學的基本「流行病學」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基礎。

經濟敘事是一種具感染力的故事,可能改變人們的經濟決定,例如現在就雇用一名工人或等待更好的時機,在生意上冒險一搏或保持審慎,創立新企業,或投資在價格波動的投機性資產上。經濟敘事通常不是坊間流傳的最受注意的敘事,如果要識別它們,我們必須看它們改變經濟行為的潛力。

比特幣的故事是經濟敘事成功的一個例子,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在世上許多地方造成了重大的經濟變化。它不僅帶來真實的創業熱情,還刺激了商業信心,至少有一段時間是這樣。

比特幣與泡沫

比特幣敘事涉及朝氣蓬勃的世界主義年輕人對上平庸官僚的故事,是一個有關財富、不平等、先進資訊科技的故事,涉及一般人無法理解的神秘術語。對多數人來說,比特幣流行是一連串的意外。比特幣的概念首次公布就已經出人意表,然後隨著世人對它的關注戲劇性地增加,其發展一次又一次地出人意表。

比特幣的總價值一度超過3,000億美元。但除非人們認為它有價值,比特幣其實是沒有價值的,這是比特幣的支持者也爽快承認的。比特幣的價值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從零暴漲至3,000億美元?

比特幣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當時一篇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被寄給了一些人。

2009年,以比特幣為名的第一個加密貨幣面世,其基礎正是那篇文章提出的構想。加密貨幣是電腦管理的公開帳目紀錄,只要人們視這些帳目紀錄為貨幣並使用它們買賣東西,這些紀錄就可以發揮貨幣的功能。加密貨幣背後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數學理論,但該理論並未辨明什麼因素可能使人認為加密貨幣有價值,或相信其他人也會認為加密貨幣有價值。

故事經濟學經常揭露令人驚訝的關聯。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流行背後的情感可追溯至19世紀無政府主義的發展。

比特幣與無政府主義

在Google Ngram上搜尋無政府主義者或無政府主義的結果顯示,反對任何一種政府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始於1880年左右,隨後發展緩慢。但無政府主義一詞可追溯至比這早數十年,哲學家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和其他人的著作。蒲魯東1840年描述無政府主義: (相關報導: 你知道區塊鏈也可以放貸嗎?想玩DeFi賺錢,先搞懂兩規則 更多文章

被統治就是被那些沒有權利、沒有智慧、沒有德性做這些事的傢伙監視、審查、刺探、指揮、以法律驅使、編號、管理、登記、灌輸、宣講、控制、檢查、估計、評價、譴責和命令。

蒲魯東的話顯然能吸引那些對統治權力感到沮喪,或將個人欠缺成就感歸咎於統治權力的人。無政府主義花了約四十年時間才達到流行的程度,但它展現了強大的持久力,甚至到今天仍吸引人。事實上,比特幣網站(Bitcoin.org)上面就有無政府主義者盧揚(Sterlin Lujan)2016年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