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為專文:「顧命權臣」想控制李登輝,但控制不了

蔣經國一過世,李登輝立即就繼任總統,後來之所以有政爭,全是針對黨主席而來,因為在那時代,國民黨主席的權力遠大於總統。(新新聞資料照)

1988年,十三全會圓滿成功,不僅完成了李登輝新時代、國民黨第一次大幅民主化、本土化的政治改造工程,也維持了國民黨大團結的氣象,或者也可說是表象;那時距蔣經國過世不過半年,李煥、郝柏村、俞國華等中常委,都深知在李登輝繼任國家與黨的最高領導人後,必須表現出應有的忠誠擁戴。

「李登輝做人做事都非常積極,而且收放自如,能把握機會表現自己,但他當副總統備位時、還有代理黨主席時卻都很收斂,由於未來不知能否真除,所以戒慎恐懼,因為他知道黨內氣氛對他不是很友好。」關中直指開始時支持李登輝的反而都是外省籍的大老,反對他的則是如謝東閔、林洋港、邱創煥、洪壽南、張豐緒等本省籍大老,因為他們出道更早,認為李登輝是後來居上者。「為何外省籍大老支持?他們沒有省籍觀念嗎?」我問。「因為他們了解經國先生的心意,是希望把政權交給本省人,然後讓大家扶植他,來交換這些外省大老也會共同輔弼他…」「那後來為何會有二月政爭?」「就是因為大老們發現他們的想法是失望的,因為李登輝用過他們後就完全不甩他們了。」「是否他們也認為李登輝好控制?」「他們是希望控制李登輝,但控制不了!」

關中認為,有些人說蔣經國對身後事沒有安排,但在他看來安排得很好,「政交給俞國華、黨交給李煥、軍交給郝柏村,卻沒想到這三個人被李登輝二桃殺三士,一個個幹掉;最主要的是這三個人貌既不合、心也不合!」關中坦言郝柏村和李煥是非常明顯的不合,郝和俞國華還可說是政治上的盟友,所以他倆聯合起來對抗李煥,「後來當郝柏村以『主事者』的姿態發動二月政爭時,李煥其實是比較消極的。」

1990年國民黨驚爆「二月政爭」,李登輝請出黨內八大老出面勸退「林蔣配」。左三即為「林蔣配」ˋ主角林洋港。(新新聞資料照)
1990年國民黨驚爆「二月政爭」,李登輝請出黨內八大老出面勸退「林蔣配」。左三即為「林蔣配」ˋ主角林洋港。(新新聞資料照)

舉例來說,在一九九○年初尚未召開臨中全會時,有一天,非主流派集結要談如何合作抗衡李登輝,李煥在快下班時打電話給關中,只說是「今晚下班後,你到林洋港家去一下,你郝伯伯有事找你。」關中去了以後,看到在座的有王昇、蔣緯國、郝柏村、林洋港等大老,只見郝柏村板著臉孔問道:「你來幹什麼?」關中回:「是李院長叫我來的。」郝更不高興了:「奇怪了,他自己不來,叫你來幹嘛?」弄得關中很尷尬,後來經過聯繫,李煥還是趕來了…「這跟宮廷戲一樣,我們如棋子夾在裡面…從頭到尾我就被視為李煥的人馬,因為從中山獎學金開始、出國唸書,回來後在黨內一路任職…所以郝柏村對我其實是很不友善的。」

蔣經國一過世,李登輝立即就繼任總統,後來之所以有政爭,全是針對黨主席而來,因為在那時代,國民黨主席的權力遠大於總統。當時蔣夫人和官邸派認為黨主席不一定要馬上接任,但就李登輝來看,這分明就是杯葛他、看不起他,「李登輝心裡會想這是以拖待變,其中必有詐,絕不會往好處想,他會覺得我總統都接了,為什麼不能接黨主席啊!」所以當時已然留下心結。十三全會後隔了一年半,舉行臨中全會前,李登輝又冒出要提名李元簇為副總統,大老們全都傻眼了,因為事前都沒人知道;於是藉挑戰提名方式,要求從過去的起立鼓掌改成投票以表達不滿。 (相關報導: 「李登輝學」講座開場 李安妮望能了解父親「台灣民主深化」理念 更多文章

李登輝(右)轉而重用李元簇(左),可能有著抽掉部分「擁蔣」勢力的用意。(新新聞資料照)
十三全會後隔了一年半,舉行臨中全會前,李登輝又冒出要提名李元簇為副總統,大老們全都傻眼了,因為事前都沒人知道。圖為李登輝(右)及李元簇(左)。(新新聞資料照)

十三全後的局勢很清楚,李登輝擁有體制與權力上的正當性,同時民間聲望又高,整個黨、政府都往李登輝身上聚攏。二月政爭的引爆點是李登輝找李元簇當副總統的人事問題,當初李登輝先找李元簇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時,郝柏村、李煥等人就很不高興,「因為他兩人自認是顧命大臣來輔佐李登輝的,當初推舉你接任總統、黨主席,是我們排除萬難全力拱你上來的,這麼重要的人事案怎麼都沒找他們商量,連招呼事先也不打一下,即使蔣經國在世也不會這樣。而且李元簇在黨內是個異類,不屬於任何派系、自成一格,黨內高層對他這樣冒出來都覺得很怪,有點跳級,認為他憑什麼當副總統?」關中說,那時反對李登輝的本省籍大老很多,為了讓中常委們支持李登輝繼任黨主席,李煥那時是黨秘書長,還會分配關中等人一一向大老們報告請他們簽名支持;那時李煥雖然和郝柏村不和,但均知全力支持李登輝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