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案例是一對準備進入退休生活的老夫妻,先生六十五歲,太太六十三歲,兩個孩子都已經長大。大女兒三十五歲,在大公司擔任會計人員,工作算穩定。兒子則快三十歲,還在奮鬥自己的事業。
年輕時刻苦買房,年老時才能安心退休
他們一直住在台北市,從年輕到現在就是沒日沒夜的工作,跟傳統的台灣家庭觀並沒什麼兩樣,好處就是搭著經濟起飛的年代,當初買自住房的時候,大約是五百萬,老公寓三樓。
買的時候就已經是有些屋齡的房子,不是新屋,想說可以住著,如此而已。隔了二十多年,現在市值大約一千三百萬到一千四百萬。
孩子讀大學的時候,先生的母親住安養院,十年共計花了四百萬,跟兄弟一起承擔。勉強撐了過去,直到先生的母親離世,生活才好過一些。
不過,主要存款還是等兩個孩子大學畢業才存的。這也是大多數中產階級的寫照,跟年輕人的想法有很大落差。
年輕人都想著在三十五歲或四十歲財務自由,但其實,許多父母都是等孩子完成學業之後,才有辦法存錢,做比較大額的投資,這是大多數人的寫照。
在把孩子拉拔長大的同時,別忘了還有上一代的撫養問題,夾心餅乾用來形容這一段過程是最貼切的。
保險費、定期定額買點基金、養一部車的管理費、停車費等等,基本上日復一日,就是等孩子長大。然後……也沒什麼然後,生活就是平凡中找樂趣。
一轉眼五十多歲,如果有硬逼自己存錢的話,這時才可能做比較大的投資項目,例如:買第二間房、買比較多的股票等等。
前幾年,這對老夫妻在新竹買房,再過不久完工後,要過去養老。但是問題來了,裝潢、家具等等,弄好後,存款也見底,往後還有房貸怎麼辦?
雖然只貸了五成,房貸壓力並不算大。但勞保年金,夫妻大約都是領一萬六還一萬七,這樣每月才三萬兩千元,夠用嗎?
於是來詢問現在怎麼辦。
他們目前想到2個方法:
一、把台北市房子賣掉變現,然後買定存股。手上多了這麼多錢,一半放銀行,一半拿去買定存股。想說買一堆銀行股,應該很穩吧!收收股息就好了。
二、把台北市房子賣掉變現,在新竹另外買一間小坪數收租,估計每月可以收租一萬多到兩萬。不打算貸款,反正小坪數也不好貸。
退休真的是門課題,不能開玩笑的。
先聊聊配息殖利率的問題。
關於股票配息,請牢牢記住這句話—
公司沒有一定要配發股息。
雖然坊間滿滿的雜誌、書籍、影音頻道都在跟你說定存股,或者說只要買五%殖利率的股票,投資一千萬,每年就可以賺五十萬,安穩退休沒問題。
這是不對的,是非常危險的退休理財方式。
為什麼說公司沒有一定要配發股息?
一、公司去年賺錢,今年才會配息,那要是今年獲利衰退,明年怎麼配?難道你退休兩、三年就上天堂嗎?很明顯不是,要有至少再活十年的打算,這年代七十五歲走已經算少見。預期公司十年都會穩定賺錢,才能考慮購買。
二、公司可以動財務手腳。即便公司不怎麼賺錢,可以挖東牆補西牆,將轉投資執行變現、跟銀行貸款來發放股息、暫停或減少資本支出,隔年再增加等等。
三、即便賺到股息,虧掉價差,你的退休生活也不會快樂。 (相關報導: 堅持住台北到底圖什麼?過來人嘆:月薪沒到這數字,到死都無法財富自由! | 更多文章 )
遇到非常多讀者都講過一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