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樓板隔音新規上路,吵鄰居從此say bye-bye

從今年1月1日開始,新的分戶樓板隔音規定上路後,居家噪音將大幅降低。(曾美鳳攝)

相信您一定聽過,樓上住戶製造噪音,樓下鄰居不勝其擾,最後鬧上法院的案例。不過,從今年一月一日開始,新的分戶樓板隔音規定上路後,以上的爭議狀況,未來可望不再發生;集合住宅得享寧靜生活,不再是夢!

台灣地震頻仍,建築結構耐震受到重視的程度愈來愈高;地球暖化、氣候劇變之下,環保綠建築也成為一時顯學。台島電子產業高速發展,智慧手機人手一支,建築當然也跟上潮流,智慧建築因而成為開發商愈來愈重視的項目。

就算房屋的空氣和光(源),使用居住者一般也都容易感知、察覺。畢竟人隨時都要呼吸,一有異味,很快就能察覺;除了睡眠,人無時無刻不是睜開雙眼,對光的敏感度當然也很高。

住宅音環境 通常難查覺

唯獨聲音,重要性和以上空氣、光線或結構安全等同等重要;但對一般人來說,確實較難察覺,尤其挑選房屋當下,更不會特別注意,通常總要等到搬入後才會發現,我家門窗隔音怎麼這麼差!樓上鄰居小孩跑來跑去、寵物狗吠叫、傢俱搬動,甚至連一般走路、水龍頭開關的聲響,在家都聽得一清二楚?!

但不說您可能不知道,有關住宅的隔音效能,現行建築技術規則中已有規定:簡單說就是,住宅本身阻隔來自同層平面或室外噪音,需達到一定程度(標準)。不過,這條法規的制定時間很短,主要源於過去相關糾紛頻傳,民代屢接民眾陳情,因此責成營建署研議相關辦法;民國一百年建研所完成相關研究調查,一○五年新法令(建築法規)才頒佈。

糾紛頻仍 修訂建築法規

而在這新修定的四十六條中,討論度最高、實際實施時間也拖最久的,無疑是分戶樓板新規則,也就是四十六之六及七。和其他規定不同,樓板屬衝擊音範疇,畢竟上下樓層的噪音是透過樓地板傳導到上或下方,性質上和平面或外界噪音透過空氣傳導的性質不大相同,因此另訂規則(標準)規範之。

上述規則被放大檢視討論,背景並非(噪)音性質不同,而是建商端認為影響層面更大;官方原本給予三年緩衝期,也就是原定一○八年實施,但到期前不少建築業者仍有異見,結果二度延長,最後才終於在今年一月一日正式實施。

成員主要來自產學各界,近年大力推廣永續建材的社團法人台灣綠營建聯盟,當然全力支持此一政策;在推動修規的過程中,也扮演吃重角色,這些年更在全台辦理超過三十場說明或公聽會,針對相關業者進行政策說明。

綠營建聯盟秘書長楊明俊指出,對於兩度延後實施的分戶樓板隔音規範,開發營造業提出的疑義大致有以下三項,包含影響工期、工法改變及成本增加。那麼,實際狀況到底又是如何?

樓板隔音新規上路 吵鄰居從此say bye-bye!(住展房屋網)
台灣綠營建聯盟全力支持樓板隔音新制,秘書長楊明俊認為得到加裝隔音材能得到更舒適的居住品質。(住展房屋網)

加裝隔音材 成本增幅小

楊明俊分析,樓板加裝隔音材,營造成本增加其實有限;以大台北來說,連工帶料增加的成本,占總營造成本約僅千分之一左右,等於造價一千萬的房子,成本只多一萬,得到的卻是用錢買不到的產業形象正向提升,消費者更因此得到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及品質。 (相關報導: 惡鄰居樓梯間堆滿雜物和鞋子,他崩潰上網求救!整治惡習6個怪招,僅供參考但快又有效 更多文章

投入相關建材研發,累積實務經驗達十五年的良瑋纖維泉碩科技第二代舵手尤淳永則進一步分析,工法部分的差異,和選擇的材質有關,接著才牽動工期。但無論選擇哪種材質的隔音材,和現行方式相較,工法其實還是沒有太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