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從圍棋到三國─從季辛吉晚年的兩本著作談起(1)

季辛吉認為面對巴黎連環襲擊,只有同情心是不夠的。(BBC中文網)

晚年的兩本著作

季辛吉,1923年出生;2011年,88歲,出版『論中國』(On China)一書;2014年,91歲,出版『世界秩序』(World Order)一書。從『論中國』到『世界秩序』,代表季辛吉晚年、甚或可能是一生最後對美中關係的見解。

德籍猶太人的季辛吉,15歲到美國;1947年(24歲)進入哈佛求學,從學生到擔任教學,在哈佛歷經21年;1969年(46歲)開始在白宮服務,從1969年1月到1977年初,他先後在尼克森與福特兩位總統任內,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與國務卿。8年期間,季辛吉最受議論、影響最深遠、乃至改變冷戰對峙格局的,便是對美國與中國關係的突破與推動所做的努力

季辛吉與黎德壽。
季辛吉最受議論、影響最深遠、乃至改變冷戰對峙格局的,便是對美國與中國關係的突破與推動所做的努力。季辛吉(右)與黎德壽(左)。

在1994年出版的『大外交』(Diplomacy)一書,季辛吉表示:「如果我們能夠確認我們的猜測為真──即蘇聯與中國彼此之間畏懼對方之心,遠大於他們對美國的戒懼,美國外交上就會有一史無前例的大好機會」。「為了實施把兩極對峙的世界轉化為戰略性的三角關係」,「可謂本世紀美國歷任總統中最特殊的一位」,尼克森從1969年夏季便表露出:「預備支持一個20年來與美國並無外交關係的國家,這個國家迄今與美國政府亦無任何層次的接觸交往,甚至一有機會還要痛批美國為帝國主義」。這種態度揭示出「美國又回到現實政治的世界來了」,尼克森成為自老羅斯福總統以來,「第一位以國家利益為號召執行外交政策的美國總統」。

1971年的「秘密訪問」

1971年7月,季辛吉一行第一次踏上「神秘」的中國土地;40年後,在『論中國』一書,季辛吉表示:「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動機,是為了走出越南戰爭的陣痛和冷戰的不祥陰影,並給美國人民展現和平的願景」。歷經40多年的考驗,「儘管(美中)兩國的出發點迥異,八位美國總統和四代中國領導人,在處理微妙的雙邊關係時,卻顯示出驚人的連貫性。雙方始終致力維護這一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使之不受歷史糾葛與各自國內考慮的干擾」。

中國在2009年推出一部紀錄片──「秘密訪問」,介紹的即是1971年7月9日季辛吉歷史性的「試探」訪問。季辛吉等當事人均接受訪談,片中可看到雙方的準備與緊張。在鏡頭下,季辛吉為避人耳目,戴上「一頂大沿帽,一副寬大墨鏡」,穿「黑色西裝,黑皮鞋」,以神秘的面貌,乘著巴基斯坦總統專機進入大陸,並預定在北京僅停留48小時。而48小時之中,扣除美國代表團剛抵北京時休息4小時,安排參觀4小時,加上兩個晚上的睡眠時間16小時,「這兩個20年來沒有實際的外交接觸、並曾兵戎相見的國家,就只剩下不到24小時的時間可用於會談」。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大學自治所以勞工該死?─勞動法規失靈的大學校園 更多文章

季辛吉(左)1971年7月9日密訪中國,會見周恩來。(取自網路)
季辛吉(左)1971年7月9日密訪中國,會見周恩來。(取自網路)

季辛吉在『論中國』坦誠:「美國代表團抵達北京以前,對北京實際的談判方式還不了解,對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更是一無所知。美國對共產黨國家外交官的印象,還停留在蘇聯領導人的形象,特別是葛羅米柯(外長),他往往把外交談判變成一種官場上的毅力考驗……他的自律有時讓人感覺他太緊張了」。「中方在接待我們這個祕密訪問團卻全無緊張氣氛……我們的東道主那麼泰然自若,落落大方,好像沒有任何事情會打亂他們的方寸,也好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迎接美國總統的使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種外交風格更接近於傳統的中國外交風格,而不像我們在跟其他共黨國家談判時所熟悉的那種教條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