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深陷「脫歐」泥沼,首相梅伊24日宣布將於6月7日辭去保守黨黨魁一職,首相大位懸缺,英國媒體紛紛揣測誰可能出線,其中前外相強森是最受保守黨員支持的人選。強森對領導人寶座野心勃勃,也等待梅伊發表辭職宣言已久,梅伊哽咽離去的幾小時過後,他立即發表強硬的脫歐立場,堅持英國無論達成協議與否,都必須在10月結束前離開歐盟,先發制人地給所有競爭者一個下馬威。
強森先發制人:英國會在10月31日之前離開歐盟
強森(Boris Johnson)下個月19日將滿55歲,他為登上首相大位部署已久,在保守黨內的聲勢也領先其他人,因為他作風直率、支持英國脫歐(Brexit)立場堅定。《衛報》(The Guardian)指出,強森的競爭者可能會多達20名,包含強勁對手前脫歐大臣拉布(Dominic Raab)、現任外相杭特(Jeremy Hunt)、現任環境大臣戈夫(Michael Gove)、現任內政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

強森雖受黨員支持,不過在國會同僚之間風評褒貶不一,他能否於7月底就任新首相,仍未有定局。這場競爭主要考驗著參選人對脫歐問題的立場,強森24日率先在瑞士因特拉肯(Interlaken)一場會議上宣示:「不管有沒有協議,我們都會在10月31日之前離開歐盟。」
強森認為,英國內閣應持續與布魯塞爾(Brussels)溝通,試圖達成對英國更有利的協議,確保「愛爾蘭邊境保障措施」(Irish border backstop)規定不是無限期的,因為該規定將使英國變成「一國兩制」,一旦英國與歐盟無法在2020年過渡期束之前談成自由貿易協定(FTA),北愛爾蘭就要留在歐盟單一市場與關稅聯盟,這是希望「分手分乾淨」的硬脫歐派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但強森也說,必要時也得同時準備「無協議脫歐」(no-deal Brexit)的可能,「新領導人將有機會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並帶領新政府的氣勢。」
硬脫歐派的主戰場?因不滿梅伊而辭職的兩王一后:強森、拉布、利德索姆
強森2001年踏入政壇,當選國會議員;2008年更上層樓當選倫敦市長,2016年卸任後重返下議院。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支持留歐的時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開放黨內領袖自選立場,強森成為脫歐陣營的頭號旗手,也促成英國脫歐變局。卡麥隆因公投結果引咎辭職,原任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上位,強森接任外相。
但梅伊與強森對脫歐方案的歧異頗深,去年7月梅伊支持「軟脫歐」共識時,「硬脫歐」(hard Brexit)派的強森憤而辭去外相一職,但繼續在黨內為難梅伊。另一位首相人選、脫歐立場堅定的前脫歐事務大臣拉布,去年7月臨危受命,但只做4個月就與梅伊鬧翻、棄官走人,因為他無法接受梅伊與歐盟談妥的《退出協議》(Withdrawal Agreement),認為《退出協議》對歐盟讓步太多,傷害英國主權。

強森與拉布是英國所有國會議員中,近期獲得最多捐助的兩人,可見他們會是彼此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強森共籌得13萬英鎊(約新台幣520萬元),拉布則有11萬5000英鎊(約新台幣460萬元)。勞工與年金大臣拉德(Amber Rudd)告訴《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自己無意參選黨魁,但暗示有可能會支持強森參選,聲稱兩人過去合作「非常完美」,而「保守黨需要一個對脫歐非常有熱情的人」。
強森競選團隊已經成形,陣容堅強
《衛報》指出,強森的競選團隊已經成形,而且陣容堅強,前保守黨國會議員華頓(James Wharton)將擔任競選總幹事,現任保守黨議員、保守黨內硬脫歐派「歐洲研究小組」(European Research Group)的領袖芮斯莫格(Jacob Rees-Mogg)也將為強森站台,曾為保守黨操刀國會大選規劃的克勞斯比(Lynton Crosby)也據傳成為強森的幕僚。
拉布也同樣吸引保守黨內硬脫歐派的支持者,他得到前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的背書,諮詢公司「漢伯里策略」(Hanbury Strategy)的斯蒂芬森(Paul Stephenson)也將為拉布操盤參選策略。《衛報》認為,強森為擊敗拉布,必須詳細說明自己要如何帶領英國準備「無協議脫歐」,杭特、戈夫、賈維德等現任內閣部長則陷入兩難境地,他們過去在梅伊內閣中,支持著梅伊談成的脫歐協議,如今面臨必須開放無協議脫歐的可能,以爭取其他選票。

日前由於梅伊欲推動新版《退出協議》,附加條件是讓下議院決定是否舉行二次脫歐公投,引發黨內「硬脫歐派」強烈反彈,前下議院保守黨領導人利德索姆(Andrea Leadsom)22日首先發難辭職,這也是促使梅伊下台的關鍵。利德索姆在2016年就曾與梅伊競逐首相大位,但因為拿梅伊沒有生育作文章的失言而出局,這次可能會捲土重來。
保守黨如何選出黨魁?
6月10日將開啟爭奪英國保守黨黨魁的選戰。國會下議院保守黨的任何一位議員,只要得到2位同僚連署支持,就可以競選黨魁。接下來全黨313位議員會進行數輪投票(6月30日之前結束),以「剔除最後一名」的方式選出2位得票最高者,交由全體黨員(約12.4萬人)投票決定最終人選。但如果議員投票階段的黨魁(首相)候選人只剩一位,黨員投票不必舉行,2016年梅伊就是如此登上大位。
保守黨「1922委員會」其中一位不具名議員告訴《衛報》,所有國會議員都希望能盡快選出下一位首相,他預測在第一輪或第二輪投票結束後,除了前4至第6高票的參選人會繼續選下去之外,其他參選人會「識時務地退出競賽」。該該議員同時也否認梅伊整個夏季都帶領看守內閣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