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叫車平台「優步」(Uber)5日發布全美年度安全報告,報告揭露2018年該平台接獲3,045起性騷擾案件通報。這是網路平台自行揭露叫車服務安全問題首例,民間團體除了肯定Uber對提高資訊透明度做出的貢獻外,也要求其他業者跟進,避免不良駕駛在一平台被吊銷駕駛資格後,卻能藉著資訊漏洞遊走在其他平台間。
這份84頁的Uber「美國區安全報告」中,性騷擾相關事件被鉅細靡遺地分為21類,其中單就2018年,平台就接獲235件性侵通報,以及數千件涉及非自願肢體接觸、強吻,甚至性侵未遂的性騷擾事件。據Uber統計,2017至2018年間駕駛與乘客通報的性騷擾案件總計超過6000件,交通安全範疇問題上,則有107件車禍事故致死案例,其中97件事故發生時都有載送乘客,另有19件致命人身襲擊事件。
美國最大性犯罪防治組織「美國反強暴、性虐待、亂倫網絡」(RAINN)、以及為Uber提供顧問服務的「終止家庭暴力全國網」(National Network to End Domestic Violence)等團體,都贊同Uber公開報告的做法。但專家提醒,性騷擾案件長年多被隱藏在檯面下,這份報告也可能低估了平台上真實的性犯罪數量。
這個「3000次騷擾」數字需要考慮到,Uber平台2018年在美國每天有400萬接單量,該年總共媒合13億趟旅程。 根據該報告,「絕大部分(99.9%)的Uber旅行結束時都沒有任何安全相關問題,只有 0.0003%的旅行通報了重大安全事件。」

Uber報告:2/3案件未報警,駕駛也可能是受害人
Uber報告指出,他們所取得的統計案例多是由受害者自行通報,但在2年內的464件性侵案例中,只有37%獲執法部門介入,代表有近300件性侵控訴與潛在重罪未被警方掌握。報告也提到2018年性騷擾通報量較前一年減少16%,如果受害者知道平台重視此議題而能放心通報,那麼案件數字有可能再回升。
Uber表示這份資料旨在增進資訊透明度、增進駕駛與乘客兩方的使用體驗。Uber法務長韋斯特(Tony West)也在報告摘要處聲明:「打擊性犯罪需要誠實,唯有聚焦這些問題上,我們才能進一步讓這個潛藏在社會各處的問題現形」。

報告特別點出「性騷擾、未經同意碰觸身體部位、未經同意碰觸性器官、意圖性侵、性侵」等五大性犯罪項目中,駕駛通報案數與乘客相近,Uber由此做出結論:「駕駛也是受害者。」
這份安全報告也證實了,許多駕駛長期以來的疑慮──開Uber很危險,Uber司機獨立工會發言人蒙茲(Moira Muntz)告訴《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暴力是駕駛每日面對的現實。」這些駕駛通報的犯罪案例,反映司機面臨的危險環境,她說:「車外的世界很暴力,但當你一個人孤身在車上,更是處於難以保護自己的狀態,這構成了真正的安全威脅。」

平台只負責媒合 打擊性犯罪靠當事人?
線上平台如何劃分責任範圍一直是用戶在意的關鍵,《華郵》訪談Uber執行長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時進一步追問:「Uber對自家服務在現實世界造成的影響該負什麼責任?如果有人在Uber上被性侵,平台自認該負什麼責任?」
NEW @washingtonpost:On the heels of Uber’s long-awaited safety report, I sat down with CEO Dara Khosrowshahi.When rape happens in an Uber, who’s responsible?https://t.co/afwxcjImL5 pic.twitter.com/6aPMs5MlDU
— Geoffrey A. Fowler (@geoffreyfowler) 2019年12月7日
科斯羅薩西的回答是,Uber致力領導產業將騷擾事件數量減至最低,甚至是首間將安全問題資訊透明化的公司,但性犯罪是「社會問題」,他們不認為公司應該主動將獲報案件轉呈給警方。他解釋相關倡議團體曾向Uber建議,應將採取法律途徑的決定權交還給當事人,「平台的首要任務不是向警方報案,而是協助倖存者」,因此Uber才決定不主動向警方提供資料。
對於Uber執行長的說法,外界看法迥異。多次批評叫車平台規避安全責任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布魯曼索(Richard Blumenthal)認為,這數字反映出驚人的結構問題,更主張「受害者出面期間身心脆弱,Uber提供的支持行動強度會影響他們是否訴諸法律」,因而要求平台將現有問題反映給有關單位。「終止家庭暴力全國網」則認同Uber的作法,表示警察執法並非解決性暴力問題的萬靈丹,若當事人決定出面,Uber至少還為他們保留了數位證據。
儘管Uber從報告到執行長發言都一致體現對安全議題的重視,但《華盛頓郵報》今年9月調查發現,Uber設有一個專門處理敏感訊息的部門,被要求保護公司利益至上,禁止向執法單位通報明顯的犯罪案例,也不得向Lyft等競爭對手分享這些資料,即使這項規定可能衍生安全漏洞,使得因違反行車安全,或曾犯下騷擾案件而被停權的駕駛,在另一個平台以新身份上路。
對此質疑,Uber尚未做出回應,但上月Uber才因系統安全漏洞讓無照司機得以冒充合法身分接單載客,遭倫敦市政府裁決不再續發其營業許可執照。Uber後續也公告公司在過去兩個月內,已對在倫敦的所有司機進行資格審核,並將在不久後加入「臉部辨識程序」,要求司機在每趟旅程上路前眨眼、微笑並轉頭,以驗證其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