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林連宗先生,臺灣彰化人,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曾擔任律師、臺灣省參議員、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為開創臺灣平民法律服務之先驅,後在二二八事件時遭當局逮捕並從此失蹤。
戰後,連宗先生所加入的三民主義青年團臺中分團,集結了中部地區各領域的菁英及青年才俊。其實臺灣人何嘗不想組黨?日本統治下都有過「臺灣民眾黨」了,戰後怎會不想組黨呢?但陳儀不給臺灣人組黨的機會,以致號召大家加入三青團的理由就是:「黨外無黨,團外無團。」有理想、想行動,只能透過既有的組織,因此三青團成為戰後參與公共事務,很重要的平台。許多日本時代文化協會的成員、自治運動的推手及左派人士,都集結在三青團。臺中分團的知名人士包括文化界的推手、人脈關係活絡的中央書局經理張星建,作家呂赫若、巫永福,律師童炳輝、賴耿松,醫師石錫勳,安那其主義者陳崁及舊文協的林碧梧等,皆是重要成員並擔任幹部。
由於規模不斷擴大,也有了成立區隊及區隊長的選舉。《民報》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三日報導,三青團臺中分團舉行團慶,林連宗當選為第二區區隊長。第一區隊長為賴榮木(明治大學畢,臺中中區區民代表)、第三區隊長是陳聯美(教師)。
這項任命沒多久,因爆發「澀谷事件」,連宗先生即展開行動。
事情起因於戰後留在日本的臺灣人,因謀生不易,遂在黑市擺攤。日本攤商業者為了爭奪地盤雇用黑社會成員,將新橋的臺灣攤商趕走,而在澀谷黑市營業的臺灣人則常被日警取締。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九日,我駐日代表團為了保護僑民安全,以卡車載送這些攤商業者返回住居地,經過澀谷警察署前時,乘坐在卡車前頭的臺灣人與警察爆發槍擊。現場至少兩名臺灣人死亡,另有二十餘人輕重傷,此外還有四十人遭逮捕。何方先開槍無法確定,但一般認為,這是日警的鎮壓陰謀。
「澀谷事件」使臺灣人相當悲憤,同胞竟遭如此慘殺,而這不是單一事件,戰爭結束臺灣面臨國籍及身分的改變,臺灣人在異地受到各種不合理的對待。如在中國,臺灣人已非日本國民,但卻還是被當作敵對的日本人、戰敗的日本人,以致受到排擠、驅趕及搶奪財產;而在日本的臺灣人,已非殖民地的人民了,身分應等同於外國僑民。戰敗的日本,由美軍為主的盟軍佔領統治,所以臺灣人若犯罪,應與其他僑民一樣,不管逮捕或審判,都需經美軍憲兵部隊及軍事法庭處理。但日本政府卻仍以對臺灣人有司法管轄權自居,甚至採取暴力鎮壓及逮捕。
針對「澀谷事件」日本不只越過司法管轄權,還以慘殺方式對待臺灣人,這自然激起臺灣人非常強烈的不滿與憤怒。
在日臺胞被殺慘案,激起公憤,日人此舉實侮辱臺胞,損我國威,懇請鈞長徹底究辦,並從優撫恤,保障今後臺胞生命之安全,以符眾望。
對外如此處理,對內也要喚起各團體、民眾及輿論界的力量,務必給政府壓力,促請政府採取有效步驟。由於事關人權問題,連宗先生擔任主任委員的臺中市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也於隔日召開「澀谷事件」對策會議,進一步號召社會各界發聲。
林連宗主持「澀谷事件」對策會議,要求長官陳儀向日本政府問責。(《民報》1946.07.31)
七月二十九日,連宗先生在臺中市參議會禮堂,主持這場會議,各界代表及記者三十多人與會,由他報告「澀谷事件」經過,他痛陳在日臺胞被日警非法槍殺,六百萬臺胞聞訊莫不痛憤。會中大家討論相當熱烈,決定三十一日假臺中戲院召開「澀谷事件」演講大會。演講者有市黨部指導員林金藻、市參議會副議長林金標、青年團主任張信義、《和平日報》社長李上根、婦女界謝雪紅、市商會理事長王金海及《新生報》副主任莊天祿。
在這場會議之前,連宗先生已聯合臺中縣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蔡先於擔任主委),一起發電文給行政長官陳儀,要求政府必須強硬向日本政府問責。《民報》於七月三十一日報導電文內容:
東京日警非法槍殺同胞,聞訊之下,莫不痛憤。用特電請盟軍駐日總部麥克阿瑟元帥,我駐日代表團朱世明團長,東京領事林宛平,向日政府問責,徹底懲凶,撫傷恤死並保障不再有同樣事件發生。
連宗先生擔任重要角色的這兩個單位,一起對「澀谷事件」採取了臺灣人該有的主張,由於背後亦涉及在日臺灣人身分的轉換及法律地位的改變,連宗先生對此一事件著力甚深。透過民間力量不斷發聲,促使政府拿出具體作為,務必改善海外臺灣人受迫的慘況。
而此時的臺灣物價高漲,人民生活困難,貧戶嗷嗷待哺,情況堪憐。三青團決定每個禮拜做飯糰,救濟貧民,所需要的費用不對外募捐,而是全部由連宗先生及第二區隊的三十六個隊員捐充。此一義舉,能夠照顧到的貧戶,估計一六二戶,人數多至六六二人。連宗先生做為民意代表、人權組織及社會團體的領袖,盡他所能,期盼步步改善人民的困境。
為此一年哭
《新知識》雜誌由張煥珪出資,中國大陸的文化人王思翔、周夢江、樓憲擔任主編,張星建當發行人,林連宗和蔡先於、童炳輝擔任法律顧問,楊逵既寫稿也幫忙邀稿,由臺中中央書局出版。這本刊物,彷彿是臺中知識菁英的事,大家一起協力幫忙。
此外林連宗與蔡先於,還分別以臺中市及臺中縣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名義,刊登廣告祝賀《新知識》創刊。
但這份刊物,僅發行一期,而且還未公開發行,就被臺中市政府派人在印刷裝訂所查封沒收。後在印刷廠員工掩護下,搶救了部分雜誌,才得以流通在外。
林連宗擔任《新知識》法律顧問(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提供);《臺灣評論》對政府施政一年總體檢,林連宗發表文章談〈政府與人民的一體化〉。(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提供)
諷刺的是楊逵在《新知識》雜誌中,發表的文章〈為此一年哭〉,其內容正反映了這遭取走的言論自由。
……說幾句老實話,寫幾個正經字卻要受種種的威脅,打碎了舊枷鎖,又有了新鐵鍊。結局時間是白過了,但是回顧這一年間的無為坐食,總要覺著慚愧,不覺的哭起來,哭民國不民主,哭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未得到保障。哭寶貴的一年白費了。
朋友罵我太懦怯,他說民主是要老百姓大家去爭取的,聽來不錯,於是,拭了眼淚寫著備忘錄:「自今天起,是爭取民主日,今年是爭取民主年。」我堅決的想,不要再哭了。
再怎麼對政府灰心失望,仍鼓舞自己必須為爭取民主打起精神。楊逵鼓勵著自己,也鼓勵著眾人。終戰一周年,確實是反省的時刻,媒體也製作對政府總體檢的專題。連宗先生受《臺灣評論》邀約,以日文發表,談〈政府與人民的一體化〉,在八月出刊。
若是誠實正直之人,任誰都無法否認政府與人民之間目前尚無作為吧!
應該不會有人反對,為了維持治安、為了實行政策,強化政府的必要措施。因此,有人主張應強化憲兵與警察網絡,但政府與人民之間存在著鴻溝,無論怎麼強化警力,亦屬徒勞無功!這在日本已實施過相關的實驗。日本的警力是世界有名的,但即使如此,對於民眾的背離,仍無法有任何作為。反而是警察的蠻橫無理,造成人民更加與之背離。
於是,彌補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鴻溝,也就是政府與人民之一體化,將是未來所要面臨的問題。關於此點,日本絞盡了腦汁想要解決,例如:他們所謂的「內臺融和」「皇民化」等,都是為了達成此一目的所實施的政策。無庸置疑地,此即政府試圖掌握人民的力量,政府試圖控制、利用人民的力量。很明顯地,這也是失敗的實例。
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是人民指使政府,並非政府奴役人民。
所謂人民的政府,是名符其實成為人民的公僕,而人民作為真正的主人,此即蔚為世界潮流的民主主義。真實反映人民意志的政府,才真的是人民的政府,如此政府與人民之間自不存在鴻溝,當然也能獲得人民的愛戴。總而言之,政權鞏固統一的前提,不是依賴脅迫與武力的統一,必須是真正民主的統一。不怠惰於反映人民意志,且能完全消弭違反人民利益的勢力,例如:貪污、壟斷、獨佔等,唯有是這樣的政府才能博得人民的信賴。
此篇文章是連宗先生很核心的政治理念,他舉日本統治時期為實例,若政府與人民存在著鴻溝,再強大的警力都是沒有用的。日本曾以「內臺融合」及「皇民化」政策,想要讓人民於政府合而為一,但其真正的目的卻是想控制人民、利用人民,結果只是使人心更加背離。
*作者為二二八文史研究專家。著有《激越與死滅 - 二二八世代民主路》。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台北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