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後,臺灣必須打好幾場經濟戰爭的應急應變對策,根本付諸闕如,真是教人無盡擔憂不已。
世界經濟熱戰正轉向亞洲大東移而來
俄烏後,臺灣直面必須打好經濟戰爭,而不是敵中抗中戰中反俄的軍事戰爭;俄烏後,亟須臺灣深思的優先課題是:直面而來整體亞洲區域經濟戰爭的新挑戰,是世界級的域內對域外競爭(禦侮戰爭)而非域內對域內競爭(自我抵消戰爭)。與蔡英文政府獨裁為「全體臺灣人民百姓」出賣人命「超超前部署」籌謀求戰臺海,祇圖「去中離中法理獨立」而非圖利經濟獨立自主掙脫附庸經濟拘束,截然不同。
俄烏後,臺灣必須備好打好的對外戰爭,是全球經濟大格局典範移轉與區域經濟受外力衝撞大震盪所衍生政經金融的襲擊挑戰,絕不是近兩年當家執政綠政權,孜孜矻矻自備便當,賣命充當美國日本馬前卒砲灰,直向中國與俄羅斯求戰搦戰;真正今天臺灣,所絕對必須要為自我國祚未來前景能否絕續存亡而戰的應該是,已然迫在眉睫的國內外宏觀及微觀齊頭並臻的全面性經濟金融大挑戰。
美國「極限制裁瓦解俄羅斯」模式已經用老失效
極力拱火炙燃爆發、一路添薪加材燒灼俄烏衝突事端的美國,所孤詣精心政治盤算的真正戰略目標,其實是欲藉俄烏衝突事件,極力盡薅歐洲人羊毛的詭詐:一想「獨賣四倍高價能源(美國石油+天然氣)」盡薅歐洲人羊毛,二想用局勢動盪不安「搞壞歐洲區域經濟圈投資營商環境條件,驅趕國際資本恐慌流出歐洲」,最好悉數流入美國的,另類盡薅歐洲人羊毛模式。
由美國積極籌謀催化並一手拱火策進已歷80天的俄烏衝突,背後的戰策謀略,主要的有三:其一在鞏固美國的能源世界霸權與唯一世界能源定價權地位,其二在於趁亂猛薅歐洲人羊毛,大撈加倍數加價暴利以獨賣石油天然氣給急缺能源的歐洲各國,同時也趁亂,驅趕國際資金流向美國市場,立即紓困美國濫發國債、濫印鈔票的「金融泡沫缺口」與「財政泡沫缺口」,其三才是最核心重要的戰略:「摧毀 撕裂 瓦解俄羅斯共和國」。
可是經歷近80天的俄烏衝突事件震盪,及美國聯合五眼聯盟、北約軍事集團、G7、歐盟國家、北約東擴新盟小國,針對俄羅斯迭迭進行六大輪回「極限施壓」,卻並完全沒有具體獲致良好有效達標成果:首先是,的確搞壞了歐洲區域經濟圈投資營商環境條件,也積極驅趕了國際資本恐慌流出歐洲,但卻出現了與歷史經驗值結構比完全相反的資金流向結果,即85%資金流向了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且其中竟有極大份額流入中國國債市場,大大助益了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卻僅15%資金流入美國股市,祇造成不到幾天的華爾街股市熱場而已;其次是,極限制裁俄羅斯手段,一方面為鞏固美國獨斷全球定價權的「禁運俄羅斯能源」,一方面將盧布踢出SWIFT體制的「徹底金融制裁俄羅斯」。
(相關報導:
陶在樸觀點:烏克蘭戰爭會捲入核武風暴嗎?恐怖平衡如何移動?
|
更多文章
)
不過這兩方面制裁,卻悉數遭到普京所發布一紙《盧布結算令》的高妙反制裁戰略,就徹徹底底摧毀了六大極限制裁的挑戰:俄羅斯以其「高強勢供給者地位」,及《盧布結算令》,穩站能源及農糧產品供銷全球的優勢地位,且亦因此讓盧布兌美元價位從150元暴升而起65元,一夕之間大暴紅,從無咖變有咖,甚至於使美元霸權獨強地位崩壞衰敗,也帶動起全球「去美元化」運動新風潮。
2022年5月4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對俄羅斯推動第六輪制裁(AP)
美帝「亞洲附庸經濟再收編」的二度掠奪性薅東方羊毛
所以在俄烏衝突事件持續震盪80天之後,因為美國本身內政危機、貨幣危機、財政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種族對立危機、政治危機交相蹂躪激盪惡化,以致形勢逼人而已經亂了套路且亦已經嚴重沈不住氣的拜登美國,於是迫不及待套用「北約東擴烏克蘭模式」草成「亞洲小北約的東擴烏克蘭模式」,疾急轉向全世界最卓越經濟財富高速度成長發展的東方世界,企圖趕緊進行掠奪性薅羊毛,以解救火燒屁股的美國經濟危機;同時亦希望推進「亞洲附庸經濟再收編」行動,讓美國帝國主義霸權舊經濟再度復甦偉大的政治工程;當然,美國也梗梗於懷,必須藉此「亞洲小北約東擴模式」,徹徹底底遏制已經全方位都晉身世界老二的「中國崛起」。
亞洲區域經濟國家自1960年代崛升之初,產業科技幾乎都擷取自日本,做為日本雁行理論的翼羽之一,而以美國內需市場之蜜奶做為唯一目標市場,也成為美國內需家居消費用品的主要供給者,可謂都是喝美國奶水長大的受益者,但從美國角度看,整個亞洲區域經濟都是「美國的附庸經濟國家」,直到廿一世紀一十年代中國崛起之後,整個亞洲區域經濟已然85%以上,仰賴於中國內需市場,許多新興產業科技亦轉為仰賴中國供給,幾乎成為核心的「中國經濟周邊國家」,從另一角度看,亦不啻已然脫鉤「美國的附庸經濟國家」的本質屬性。
因此,美國自2013年賡續推動的「重返亞洲」、TPP、CPTPP、IPS以至於2021年推動的「亞太經濟架構」IPEF,無一不是意在:恢復「美國附庸經濟」的宗主權國家身份地位,並有效遏制中國崛起;因此可以這麼說,「亞太經濟架構」的落實執行,不啻就是美國企圖再收編「亞洲附庸經濟」歸隊的戰略行動。
這在臺灣人獨立自主觀念下,臺灣應該繼續委屈擔當「美國的附庸經濟國家」,繼續擔當順服的「被美國繼續絕對盡薅羊毛的附庸經濟體」?還是追求經濟自主另覓新興的蜜與奶之地?這一治國戰略抉擇挑戰,對臺灣前景實具絕對關鍵性。
「亞太經濟架構」力將二元分化全球供應鏈
俄烏後,美國「亞洲小北約東擴模式」的第一項行動計畫是配合韓國總統尹錫悅2022年5月10日就職後正式宣佈啟動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政治上,IPEF完全是要圍堵並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性手段,但自國際經濟格局布局配置角度看,美國希望透過IPEF同時達成貿易戰、科技戰、產業經濟戰的政策性目標,以有效抑制中國由產業強國地位超越美國,躍升全球第一產業經濟霸權國家,最能發揮即時快速有效的戰略,就是切斷中國產業供應鏈,而且在全球格局內,切割全世界產業供應鏈,從早已完成全球化的一元化體制分裂成為二元化體制,即以中國科技為核心的「紅色供應鏈」及以美國科技為核心的「西方供應鏈」,互不統屬亦互不交換連通的二元產業經濟價值鏈新格局,事實上也等同於將原本一體化的全球消費需求市場,也同樣一分為二,這對於1980年代以來,高度依存全球市場的,譬如像臺灣一樣的,所有外向型產業經濟體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將造成極端高度衝擊,也將逼使這類型國家地區,都必須在具有高度規模經濟性的「紅色供應鏈」以及規模經濟性與潛在成長性都已經成熟飽和「西方供應鏈」之間選邊站隊,的確是這類型國家地區政治戰略與經濟戰略抉擇上的莫大挑戰。
對這樣的挑戰之來,今天當家執政的深綠蔡政府,根本毫無感覺也毫無準備。
對臺灣極具致命性傷害的美日半導體供應鏈
據《日本經濟新聞》2022年5月5日報導,正在美國訪問的日本經濟產業相萩生田光一2022年5月4日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能源部長格蘭霍姆、貿易代表戴琪分別舉行了會談。日美雙方達成一項基本原則,包括日美在內的志同道合的國家將共同推進地區半導體供應鏈建設;雙方並決定設置以兼顧脫碳和能源安全為目標的協商機制。
所謂亞洲地區半導體合作,在強化半導體製造能力、研究開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以「開放的市場、透明度和自由貿易」為基礎,努力加強供應鏈韌性,企圖完全脫鉤中國的「紅色供應鏈」,當然也要擺脫當今全世界最大也最具有未來前瞻性發展潛力的全世界性半導體「紅色內需消費市場」。
這對於臺灣百般自雄的護國神山之成長發展,及未來發展潛能運勢的戰略抉擇,極具前瞻關鍵性,臺灣主政當局此時當要做如何的選邊站呢?
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Fab21廠正在如火如荼趕工中。(圖/半導體業者提供)
亞洲科技產業生產基地恐怕有被完全取代危機
穩住全球產業鏈優勢生產基地的基本盤,確保「東升西降」發展趨勢不被逆轉,恐怕是包括臺灣在內的亞洲主要科技產業的生產基地國家,面對當下全球實物經濟real economy新格局,必須堅守基本發展存亡的基本戰略態勢。
俄烏後,美國「亞洲小北約東擴模式」的印太經濟架構,主軸戰略之一就是,將亞洲主要科技產業的世界級生產基地機制功能,通盤移出,轉往南亞或其他西方,尤其是盎撒人可以完全掌控驅使的地區,以為完全瓜代;最關鍵的戰略目標,就是根本拔除「中國製造生產基地的相對及絕對優勢地位」。
此即意味,現代亞洲科技產業生產基地,在美國戰略運作之下,恐怕有被完全取代之危機。
此一危機,更會影響中長期未來,全世界產業經濟資本流向,乃至於產業經濟投資人對於全球資本配置和科技產業價值鏈佈局心態,改變全球經濟格局變化。
一旦東亞經濟成長動能為之衰微;引申亞洲生產基地之全方位被取代之危機;同時,自1990年代以來,亞洲區域經濟體所普遍淪落於「中等所得陷阱」困局,勢必會更加難以脫困。
臺灣經濟是自1990年代以來,也同樣淪落於「中等所得陷阱」困頓三十年的,重度災害地區,尤更必要正視亞洲科技產業生產基地有被完全取代危機之衝擊;究竟臺灣有何趨吉避凶的國家級產業經濟籌謀規劃之戰策準備呢?
綠色通膨Greenflation之挑戰與傷害
另一方面應加正視的是,俄烏衝突激起的世界級{綠色通膨Greenflation}挑戰,包括:全球大宗物資、能源產品、農漁產品的永續高價位趨勢之衝擊。
由於各國為了減碳、以氣代煤等所造成天然氣需求大增,從2021下半年開始,天然氣價格倍數飆漲,伴同農糧產品及大宗物資飆漲,已被通稱為「綠色通膨」;尤其到了2月下旬,俄羅斯烏克蘭衝突開打後,包括天然氣在內的國際能源價格更是祇脹升不回落,歐美通膨飆上7、8%以上,是近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
綠通膨,勢必引伸亞洲未來物價的高亢,生活費用的巨額膨脹,企業利潤消蝕,社會褔利成本倍增,個人購買力的頹萎;凡此等等,當然也都一一衝向臺灣而來,事實上,自2022年第一季以來,已對臺灣經濟社會構成莫大影響。
祇是當家獨裁主政的蔡政府,除了「限制價格」「凍結物價」之外,似乎根本沒有「用經濟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的本事與戰略思維;臺灣應對「綠色通膨」之必敗,恐怕已是必然之局。
臺灣老百姓除了自主應變,自求多福,恐怕得不到「最會溝通政府」任何援助。
身處世界級貨幣金融戰爭暴風眼的應變對策闕如
俄烏衝突的所有金融貨幣戰爭手段策略,都將跟隨美國「亞洲小北約東擴模式」的「印太經濟架構」,向東方移轉延伸露出;首先可以預期的,在2022年下半,即將首見的,是區域內經濟國家的「貨幣競貶潮」與「利率競升潮」;其最直接的效應是:東亞國家的產銷成本暴高,以及亞洲 (日韓除外)供應鏈競爭力衰減。
此即表示所有亞洲區域經濟國家再遭西方帝國霸權凌遲的舊時噩夢已然蒞至,倘若區域經濟體不能自主協力,聯手一致積極自救的話,則慘遭美國盡薅羊毛,也將成為必然宿命。
*作者為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