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印尼西爪哇的稻田中,農夫們彎著腰用鐮刀割著稻桿,一旁蓬布上擺著滿滿的稻穗。田間的農人長期曝曬在陽光下,皮膚黝黑發亮。田中不見20、30歲的年輕人,大多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當地農夫帕克說,他的兒子跟孫子都到大城市工作,已經不知道怎麼種田,「我也不希望他們來種田。」2017年印尼稻米生產量高達7420萬噸,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生產量大,消費量也幾乎是全球之冠,平均每人每年能消費150公斤的稻米,是美國人的15倍、日本人的2倍。印尼政府將稻米列為戰略性商品,目標是確保稻米能自給自足不需依賴進口。為了避免天災導致稻米價格飆漲和應付大量消費人口,印尼政府不斷提高稻米儲備總量,從2003年到2004年的200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1000萬噸目標。但國內生產的稻米根本不夠,印尼政府每年還得從泰國和越南等國進口約300萬噸稻米。


農村人口老化 印尼糧食危機的隱憂
根據印尼農業部資料,印尼國內1.4億的務農人口80%都超過45歲。來自西爪哇吉古古爾(Cigugur)的研究生希爾米(Hilmi)表示,年輕人對種田沒什麼興趣,「比起穿著沾著土衣服,他們更喜歡辦公室的打扮」、「年輕一代要的是一份好薪水,舒適的工作場所和讓人尊敬的職業位階。」


希爾米也說,目前還在務農的農夫,只是希望用種田賺的一點點微薄收入,讓小孩能上學受教育,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回家種田,「農夫們會說,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大明星、總統或部長,不要像自己一樣在田裡工作。」印尼政府為了解決農村人口老化問題,推出一系列計畫,包括建立婦女農民團體,加強農村創業和現代化農業,並與中小企業、貿易部及勞動部合作,多方面培養青年對農業的興趣。 (相關報導: 恐怖攻擊家族化經營!一家6口犯下印尼教堂自殺恐攻 最小「炸彈客」女孩年僅9歲 | 更多文章 )

此外,印尼為保護國內農業,在2013年通過「保護及提升農民經濟能力法」(Protection and Empowerment of Farmers Bill),除提供農民購買農地、融資貸款、農產品保險、農產品收穫及行銷後勤支援等協助外,亦規定外國農產品僅能自政府指定之口岸進口,且當國內農產品供應充足時,將禁止相同外國產品之進口。違反進口口岸規定者將處6年以下徒刑或罰款60萬美元,違反國內農產品供應充足仍進口規定者則處2年以下徒刑或罰款20萬美元。印尼國營農糧公司也以高於全球市場平均的價格,收購國內的稻米,降低天候對農民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