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漲價時代》疫情下人工、原料樣樣缺,揭開台灣產業風暴真相

疫情導致全球缺工缺料,金屬、石油相關,甚至糧食類原物料仍持續飆漲。(圖片來源/pixabay)

蘆洲一處鐵工廠內,產線如常運轉,不同以往的是,角落會議室裡正罕見地坐著三、五組西裝畢挺的人馬,彷彿排隊等待叫號;一會門開了,「陳經理這邊請。」一股喧雜熱氣隨著秘書的話音湧入,其他人心頭也跟著躁動起來,只見一人忍不住嘟囔著:「這該死的疫情!」

蘆洲鐵工廠內,等著和老闆碰面的,都是原物料飆漲底下的受害者,其中一名機械設備出口業的王姓經理從公事包裡掏出一張又一張的A4文件,向《風傳媒》大吐苦水,「農曆年過後,我們公司幾乎每兩、三個禮拜就收到工廠的漲價通知,到上個禮拜,這家(鐵工廠)連已經完成詢價、但還沒下單的報價都被要求作廢,重新報價。」

「每家工廠漲一點,加起來成本就不得了!我們當然也想過把成本轉嫁給國外客戶,但總是有競爭同業為了趁機擴大市占率,願意自行吸收成本,搞得我們就算很辛苦也不敢隨便喊漲。今天來,就是希望跟工廠老闆談談,看這次能不能通融,晚一點再漲。」王經理嘆了一口氣。

疫情爆發,全球缺工缺料價格飆漲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揚,不只鐵礦砂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銅期貨價突破2011年以來新高點,北美長纖紙漿價格也來到近十年最高,甚至,就連運送原物料的波羅地海乾貨運價指數BDI也突破十年高點;種種跡象都像在宣告──全球不分產業的大漲價時代即將到來。

被問起漲價原因,鐵工廠老闆先是苦笑,彷彿對不起自己身後「融通四海」的匾額,一會才緩緩說道:「去年疫情爆發,歐洲那邊沒有工人去採礦了,加上各國港口管制貨運,如果連運輸成本一起灌進去,我們這邊原物料的成本也漲得很凶,不跟著漲價會吃不消啊。」

「以銅來講,主要產地是南美洲,去年封城開始就沒人採礦,到現在雖然慢慢解禁,開始有人去挖,但一下子量也不會太多,加上還要經過提煉加工、運輸等等,交期變得很長,這些都是成本啊。」他接著說。

工廠會議室內同樣唉聲嘆氣的,還有一名來自上市公司的楊姓副理,只見他言談間充滿憋屈,「過去,我們很少需要親自來工廠一趟的,這樣說,你就知道現在狀況有多嚴峻了吧。主要是我們目前正在執行政府的標案,這些案子的採購預算都是去年三月、甚至更早以前編列的,當時根本沒考慮過疫情的狀況。我們現在就發現,很多東西根本發包不出去啊,因為價格太低沒人要做。」

「比方說,台灣現在做鐵路的電纜商只有兩家─太平洋跟億泰,從農曆年後,電纜幾乎每兩個禮拜就更新一次報價,到現在幾乎比年前漲了四到五成。他們也無奈啊,因為國際銅價實在漲太凶,從去年一公噸六千美金,到現在快一萬二了,他們怎麼報?報了也沒意義嘛。」楊副理越說越激動,豬肝色的臉上不禁漲出汗滴。 (相關報導: 大漲價時代》通膨殺傷力6月浮現,專家:美股、債券都將面臨「審判日」 更多文章

待情緒緩和下來,楊副理提出建議,認為如今原物料漲幅難以掌握,導致業界在評估政府採購案時面臨極大困難,公共工程委員會應該主動出面,針對疫情作出放寬解釋才是,「不少政府標案都會約定『不得適用物價條款』,在這種市況下,一般有規模的企業都很難抓出投標金額;當然,還是有人願意低價去接案,當作一種投資,但這樣的案子品質怎麼可能好,對公共工程、民眾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原物料飆漲壓力下,代工業者已從「毛三到四」淪為「坐二望一」,苦不堪言。(圖片來源/pixabay)
在原物料飆漲壓力下,代工業者已從「毛三到四」淪為「坐二望一」,苦不堪言。(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