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一定要訴諸暴力嗎?約翰藍儂3首歌,用愛與和平做出最沉默控訴

2016-03-23 11:50
21595人氣

捷克布拉格的修道院廣場有一面以約翰藍儂為名的石牆:藍儂牆,有著六零年代風格的塗鴉,塗鴉主題多和自由與和平有關,甚至是直接將歌詞和詩句大塊地塗抹在牆上。八零年代時,無數對共產政權憤怒難抑的年輕靈魂在這面牆砌上愛與和平的祈願,用約翰藍儂和披頭四的歌譜出美好未來的想像。

2014年九月,香港爆發了九七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抗爭運動:雨傘革命,這場由和平佔中演變而來的公民抗命同樣造就了一面藍儂牆。儘管地點從布拉格換成了金鐘,色彩斑斕的塗鴉換成了數以百計的便利貼,然而她所背負的,人們對社會與國家的願景卻和三十年前的布拉格如出一轍。

然而為什麼是約翰藍儂?六零年代的眾聲喧嘩凝結成傳唱不輟的搖滾音樂,那是整個世代的憤懣、徬徨、與自由奔放。每一位搖滾樂手都代表一個信念,每一首樂曲都是無盡的時代砂礫中閃爍爛然的珍珠,卻唯有約翰藍儂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從此成了愛與和平的另一個名字,在半世紀之後的今日仍然是流離尋光的無助人民,反覆求索的一座燈塔。

小確幸文青時期〈All You Need Is Love〉,每個人都需要愛

事實上在風起雲湧的六零年代,披頭四對社會議題的專注原本並不熱切。1967年,風靡世界樂壇的披頭四代表英國在全球第一個衛星實況轉播電視節目 Our World發表藍儂新作〈All You Need Is Love〉,也是各國唯一表演搖滾樂的隊伍。披頭四當時的經紀人艾普斯坦 (Brian Epstein)希望他們在這個國際場合能表演一些淺顯易懂、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主題,這首熱銷單曲就此誕生——畢竟,有誰會拒絕愛的感召呢?

〈All You Need Is Love〉後來也成為舊金山嬉皮「愛之夏」的主題曲,讓人們在越戰陰影下,仍能在戰火灰燼中尋找新生的火花。比起真正走上街頭的巴布狄倫(Bob Dylan)和瓊拜雅(Joan Baez),此時的披頭四仍是自在徜徉於音樂宇宙裡的文青,約翰藍儂仍未表現出明確的民權信仰與政治訴求。

世界仍然是如此固執地轉動著,嬉皮們的鮮花與詩歌並沒有將和平召喚而來。1968年的巴黎,數千名大學生在深夜裡衝撞封鎖大學的警察,近百輛汽車在混亂中被燒毀;在捷克,蘇聯大軍迅雷般輾過布拉格的街道,也輾過捷克人民追求自由的希望;在中國,無數胸口貼著小紅書的年輕人將一個個知識分子送入勞改營。

到底是愛還是暴力?〈Revolution〉對時代的反思

愛終究只是口號,她驅使人們追求更美好的靈魂樣貌,卻忘了告訴人們許願往往得付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代價。在這瀰漫煙硝星火的1968年,披頭四發行了一張雙面單曲,一是保羅麥卡尼歷久不衰的傑作〈Hey Jude〉,另一首則是約翰藍儂的〈Revolution〉,是藍儂對動盪時代的大哉問。

You tell me that it's evolutionWell, you know we all wanna change the worldBut when you talk about destructionDon't you know that you can count me out -〈Revolution〉

喧囂塵上的六零年代,每個走上街頭的人的背後都背負著一個理念,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獻身能換來一個更進步的未來。但約翰藍儂始終對此抱著疑慮,愈來愈多人抱著理想與口號上街,卻換來更多的衝突與對立,當這些矛盾最終化為白熱的暴力,又有哪個遍體麟傷的靈魂在乎最初的理想呢?這便是〈Revolution〉對時代的質疑。

約翰藍儂並非反對社運份子的理念或是訴求,但當街頭運動訴諸暴力時也別把他當作任何人的一份子,他所不忍視賭的,是當街頭運動走進暴力的迴旋,所留下的殘破不堪的現狀。1968年讓藍儂開始注意到錄音室外的世界,也在他的靈魂深處投下第一朵漣漪,小野洋子。這名來自大海另一頭的藝術人走進藍儂的命運,她的狂放不羈與熱情讓藍儂為之著迷,他們同樣是愛與和平的信徒。

我們期望的,只是一個平凡日常

1969年,越南的戰火在反戰的聲勢高漲之下反而愈燒愈烈,藍儂與洋子在此時決定步入婚姻,他們決定用一個特別的方式,紀念彼此的愛情。他們邀請國際媒體一同參與他們在阿姆斯特丹希爾頓大飯店的蜜月旅行,所有來賓都可以在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間進入他們的臥室。

當嗜血的媒體以為可以就此一窺搖滾巨星的床第生活,藍儂與洋子卻只是靜靜地在床鋪上靜坐,在讚頌和平與反戰的詩歌之中,以最靜默而巨大的方式抗議戰爭的愚昧。這場宛如行動藝術的床上靜坐一路旅行至維也納和紐約,後來到了蒙特婁,藍儂與房間內的好友一同合唱他的新歌〈Give Peace A Chance〉。

Everybody's talking aboutBagism, Shagism, Dragism, Madism, Ragism, TagismThis-ism, that-ism, is-m, is-m, is-m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 〈Give Peace A Chance〉

〈Give Peace A Chance〉所展現的理念是如此的簡潔卻又如此深奧,當各式各樣百花撩亂的口號和辯論在世界飛旋衝撞,多少安寧的聲音在這些火花和吶喊中被輾壓而過。而多少平凡的人們,所期許的不過是平和的日常,卻在一面又一面理想的旗幟之下被默默的犧牲。這首歌所期許的,是每一個個體都能暫時放下成見,至少給和平一個機會~即便僅僅做為一個選項對這個殘破的世界也是恩典。

〈Revolution〉是約翰・藍儂第一次對時代提出疑問,〈Give Peace A Chance〉則是他給自己與世界的回答。即便到了七零年代,藍儂同樣走上了街頭,成了他早先抨擊過的「激進份子」,最後導向他的早逝。但他所信仰的從來不曾改變,他此生所寫的歌曲始終圍繞著那個唯美的母題。他對愛與和平的信仰是如此純粹而美麗,即便現實何等不堪仍能為人們帶來無限的光亮,沒有人能拒絕如此出於本真的感召。「Love is all you need」,在約翰・藍儂離開我們十數年後的今日,人們仍然如此唱和著,並且深信不疑。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