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對生物與棲地的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在棲地崩解的南極地區,狀況尤為險惡。氣溫上升、海冰減少、食物銳減等因素直接衝擊企鵝生態,例如2012年的衛星圖像研究就發現,2003至2010年間頰帶企鵝的數量約減少39%,最新調查則顯示,單一島嶼的頰帶企鵝數量比1970年代的紀錄少了58%,科學家指出企鵝生態巨變的主要因素正是氣候變遷。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11日報導,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從2019年春天起進行約一年的長征,從北極航向南極,欲喚起民眾對海洋保育的重視。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4位科學家也跟隨長征隊伍,使用無人機和計數器紀錄南雪特蘭群島(South Shetland Islands)的企鵝數量,發現許多島嶼的頰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大幅減少。
頰帶企鵝(又名南極企鵝、帽帶企鵝)是最具侵略性的企鵝之一,成鳥的頭部下方有一條黑色紋帶,因而被稱作頰帶企鵝。

科學家在象島(Elephant Island)只觀測到5萬2786對育雛成鳥,這個數字是1971年調查紀錄的42%;洛島(Low Island)一向被認為是頰帶企鵝的最大棲地,粗估企鵝數量的減少幅度和象島相當,而利文斯頓島(Livingston island)的頰帶企鵝數量也遠比過往紀錄少。
完整的頰帶企鵝數量調查,要等到綠色和平組織的遠征結束後才會公布,不過科學家已經確認頰帶企鵝的數量縮減幅度明顯,而其他更能適應環境的企鵝如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則填補頰帶企鵝的空缺。
Penguin colonies in some parts of the Antarctic have declined by more than 75%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largely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ers say https://t.co/kTwRkoZgSx
— CNN (@CNN) February 11, 2020
南極升溫5°C 衝擊南極食物鏈
遠征成員之一、鳥類觀察家斯特雷克(Noah Strycker)說:「這顯示1970年代以來,海洋生態中的某個環節已被破壞,或者完全改變了。」他指出頰帶企鵝的繁殖成功率仍然穩定,代表變故發生在亞成鳥獨立生活之後。科學家相信,造成頰帶企鵝大幅減少的原因最可能是氣候變遷。
人類活動造成冬季氣溫上升,現今南極半島的冬溫比前工業時代高出5°C(南極半島是全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早前的歷史高溫17.5°C,也被新測得的18.3°C打破。
“We’ve been in the Antarctic for the last month, document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as our planet warms,”“In the last month, we’ve seen penguin colonies sharply declining unde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upposedly pristine environment.” https://t.co/2S91NXwKuf
— Paul Dawson (@PaulEDawson) February 7, 2020
氣溫上升,代表一年之中海冰凍結得更遲而融化得更早,這個現象對南極食物鏈造成負面影響,因為海冰是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重要的生長環境,海冰減少,連帶影響食用浮游植物的磷蝦和更上層的消費者。
南冰洋(Southern Ocean)部分區域的磷蝦數量銳減近40%,科學家擔心這可能造成連鎖效應,危及鯨類和豹斑海豹的生存。生態演化專家林區(Heather Lynch)是綠色和平遠征的首席學者之一,她說雖然頰帶企鵝減少的現象背後有許多原因,「但我們手上所有證據都指出,氣候變遷是主要因素」。
On @radiofm4's #RealityCheck today we'll be on a line directly to scientist @NoahStrycker who's on a @Greenpeace research boat in the Antarctic counting #penguins. The results of his research are an alarming warning about the health of southern oceans: https://t.co/WgrhQ2dOMO pic.twitter.com/oyefciBAOd
— christian cummins (@chrisccummins) February 11, 2020
石溪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證實南極地區的生物確實分為「氣候贏家」和「氣候輸家」。填補頰帶企鵝數量的巴布亞企鵝自然屬於氣候贏家,雖然牠們主要以磷蝦為食,不過由於攝食多元(魚類和魷魚都是牠們的食物)、較能適應環境變遷,而被科學家稱作「企鵝中的鴿子」。
然而總體來看,氣候輸家遠比氣候贏家多,全球暖化造成的改變不只氣溫,許多種類的企鵝都為了環境改變而苦苦掙扎。根據一份2018年的研究報告,科學家警告在本世紀結束之前,70%的國王企鵝(king penguin)會消失或者被迫遷移育雛地。2016年的研究也顯示阿德利企鵝(Adélie penguin)在南極的棲地可能會消失60%。

由於頰帶企鵝銳減,有人呼籲應將其列為「值得擔憂物種」(species of concern)。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頰帶企鵝數量減少凸顯生物面臨危機,應當推動更積極的環境政策,以減緩全球暖化並保護野生動物。
綠色和平的海洋專家路易斯卡森(Louisa Casson)認為今年春天,各國政府應在聯合國(UN)制定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在全球各地成立海洋保護區保護海洋生物,同時幫助牠們適應快速變遷的氣候環境。10月的南極海洋委員會(Antarctic Ocean Commission)會議也是海洋保育要事,去年被否決的三項海洋保育區提案,今年會議將再度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