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六四黑雲壓城─從季辛吉晚年的兩本著作談起(2)

1974年11月27日,鄧小平與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攝於北京。(美聯社)

「準聯盟關係」

尼克森訪華開啟美中兩國的戰略合作旅程,「上海公報」的措辭暗含有一種聯盟關係,不過正如季辛吉所說:「兩個之間形成的伙伴關係並非見諸文獻的正式相互保證,甚至連以各種非正式協議為基礎的默契聯盟都稱不上」。季辛吉在『論中國』內強調,1973年2月和11月,他兩度與毛澤東會談,1973年又與周恩來長談數小時,基於這三次會談所達成的理解,雙方才形成一種他稱為「準聯盟關係」。「自此,中國一改尼克森訪問前的作風,不再設法約束或限制美國投射其實力;相反,中國公開宣稱其目標是通過明確的戰略計畫,借美國之力與『北極熊』相抗衡。」

為排除一切威脅因素,毛澤東在與季辛吉談話時,明確表示應將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脫鉤:「美國與我們的關係,應和我們與台灣的關係分開來處理」;毛澤東甚至更進一步表示:「依我看,我們可以暫時不管台灣,等一百年以後再說。世界上的事情不需要如此匆忙……不也就是個千把萬人口的一個島嘛。」同時,毛澤東也向美國倡議,美國應發起「一條線」策略,以遏制蘇聯向全球各地擴張。

季辛吉1975年12月1日訪問中國,與毛澤東握手。(取自維基)
季辛吉1975年12月1日訪問中國,與毛澤東握手。(取自維基)

1974年8月8 日,尼克森總統因水門案辭職下台;1975年12月,繼任的福特總統首度訪華;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1976年9月,毛澤東病逝;中國內部經歷文革10年動盪之後,鄧小平第三度復出,全面掌權後,面對的是美國新總統卡特。美中關係乃在鄧小平與卡特共同推動下,實現關係正常化,美中正式建交,並發表「中美建交公報」,鄧小平以實質國家領導人的身分於1979年1月首度公開訪美。鄧小平訪美既是外交峰會,又是商業訪問,外加政治演說,還有為對越南作戰進行心理戰。鄧小平在訪美時,曾告知卡特總統,「中國必須教訓一下越南……如果越南以為中國軟弱,形勢會更加惡化。」季辛吉在『論中國』明確寫道:「對越反擊戰開啟了冷戰期間中美兩國最為緊密的合作。美國特使兩次對華訪問確定了兩國非同尋常的聯合行動……美中兩國都同意,防止出現越南主導的印度支那聯邦符合它們各自的國家利益。」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維基百科)
鄧小平在訪美時,曾告知卡特總統,「中國必須教訓一下越南……如果越南以為中國軟弱,形勢會更加惡化。」圖為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維基百科)

「817公報」的「奇怪」與「創意」

依季辛吉的觀察,「由於任期限制,至少每隔8年,助理國務卿以上所有由總統任命的官員就要大換班,人事變動涉及多達5000個關鍵職位,繼位者要經過漫長的審查過程,實際上,新政府上任頭9個月左右是真空期,運作只能靠臨時應對或按留任官員的建議行事,同時逐漸調整適應行使自己的權力。」在美國,開啟對華關係的總統18個月後黯然請辭,但他關鍵的外交政策在福特繼任期內都保留了下來。卡特政府上台是中國領導人經歷的第一次美國政黨輪替,卡特和他的高級顧問重申美中關係的基本原則──包括尼克森訪問北京時親自確認的有關台灣的原則。當美中最緊密的戰略對話才剛開始,美國又到政府換屆的時候。雷根代表的完全是另一種類型的美國保守主義,他是自杜勒斯以來最堅決反共的美國政要。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大學自治所以勞工該死?─勞動法規失靈的大學校園 更多文章

在雷根政府推動下,「1982年8月17日發表的第三個『聯合公報』,成了美中關係基本架構的一部份,在後來的高級別對話和聯合公報中經常重申,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語詞。第三個『聯合公報』居然得以同尼克森訪華簽署的『上海公報』和卡特任內簽署的『中美建交公報』相提並論,實在有些奇怪,因為這份公報內容相當模糊,對於未來而言,實是困難重重的路線圖。」依「817公報」的內涵,季辛吉直言:「華盛頓通過技術轉讓和對各種武器系統『水平』的創造性解釋,給台灣提供的軍事支持,時間之長、內容之充實,都似乎為北京所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