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應徵高階業務主管,可能花了一、兩個小時,了解應徵者的本質與各方面能力,也介紹我們公司。當然因為是業務部門徵才,需要人才主動、積極,我希望應徵者能主動提問,也可以釐清他想了解的地方,因此,還特別留了較多的時間讓應徵者提問。
有好幾次,我問應徵者有什麼問題? 他卻說,我已經到友尚的網站看過,都做過了解,我沒有什麼問題。但就我的觀點,這代表他問不出好問題。如果對我們公司網站仔細了解過,一定可以發掘出專業上值得問的問題才對,他會覺得沒東西可問,正表示他的程度不夠,不知道從何問起。
另外一次,應徵者的確問了,卻是一些膚淺的問題,比如週六會不會上班? 平日是否常常要加班? 這些問題不是不能問,但對於應徵高階主管的人才而言,只能問這種問題,顯得層次太低,有點斤斤計較,像是應徵中下階層職務的人在提問,缺乏高階主管應有的格局。
我不禁大為搖頭,前一小時面試,本來對應徵者印象還不錯,這下全打壞了!
啟發與迷思
從應徵者問的問題深淺,可能已經讓主管做出決定,要不要錄用這個人!
高階業務人員一定要有主動提問的能力,即使沒話講,也要找出話題,未來拜訪客戶才能游刃有餘,從五四三聊天切入,慢慢了解客戶狀況,帶入正題,開創商機。如果連應徵時給他機會,他都提不出問題來,或是問得太淺,話不投機半句多,很難期待將來他的業務可以做得好。
因此對於應徵者而言,最重要的啟發就是,要培養提問力,預先準備,在有限時間內問出有深度的問題。
提問問題的深淺,決定別人對你的印象
無論你參加面試,或在一些其他場合,如拜訪客戶、開會討論問題、長官跟你面談時給機會提問等,都是決定印象好壞的關鍵時刻。幾個忌諱包括:提問太淺、方向太偏、文不對題,或是只問自己權益而不管大局。
以面試的場合來說,如果應徵者出現這幾個現象,通常我們公司是不會錄用的。你覺得沒問題可問,無所謂,我也沒有問題問你了,因為我已經決定不用你。
事先了解對方,問對方可以暢所欲言的問題
不只是面試,包括公司內的任何面談,或是去外面開會、拜訪客戶談案子等等,都可能用到「提問力」,怎麼辦呢? 首先,要儘量事先了解對方,無論是找資料、跟人打聽都可以,窮盡各種方法,知道對方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了解對方後,就可以設計你的提問,問的問題是對方所關切,而可以暢所欲言的話題。
這個要訣跟五四三聊天是一樣的,儘量讓對方談得高興,而不是你自己講得很多。相反地,如果你完全不做功課,所問的問題對方並不關心,或是難以回答,氣氛就會很尷尬。
避開地雷,不窮追猛打
在聊天拉近距離的時候,要留心避開地雷。常見的地雷包括政治立場、宗教信仰、婚姻狀況、有幾個孩子等等。假如政治立場或信仰不同,當你批評某些人事物,就會引發對方不滿。隨便打聽對方的婚姻與兒女,也許對方已經離婚、再婚,或是不孕等等,都可能踩到地雷。
若你事先有所了解,知道對方不喜歡哪些話題,就能主動避開。其次,不妨有意地避開常見的地雷話題,不要談,除非對方主動提起,再做適當的回應。最後,要察言觀色,碰到某些話題,你發現對方表情不太對,或有點尷尬,就不要再問了,千萬不要窮追猛打,只會引起反感而已。
事前研究,問對問題;切中要點,才有好答案
剛剛講的要訣,只是開場聊天的開胃菜,讓對方暢所欲言,此時還沒切入重點。進入跟對方正式討論提案的階段,就要拿出專業,事前的準備更是重要。
舉例來說,當對方請你提問,其實你早已事先設想過,要問對方什麼問題;甚至設想過對方大概會有哪些回答,對方的權限到哪裡,你可以如何回應等。當然,在沙盤推演中,也要思考如果是敏感問題,要如何問,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彈。
因為你已經事先研究,就能問對問題,切中要害,這樣才會從對方口中得到好的答案。
掌握漏斗式結構提問,善用舉例說明
問問題要有結構與層次,有些人一口氣提出四、五個問題,其實是無效的。一下子問太多,對方甚至記不清楚你提了哪些問題,很可能只會回答最後一個,或是倒數第二個問題,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有結構的提問則不同,是掌握漏斗式提問技巧,先從開放式的問題開始,再從對方回答的細節中,深入請教一些關鍵之處,一次只問一個問題,最多兩個。
反過來說,從面試官的角度,漏斗式提問也能幫助他了解應徵者。比方詢問應徵者執行某項專案的經驗,就可以把握「情況、行動、結果」三段問法,逐步問清楚。先問那是什麼樣的專案,面對哪些挑戰或困難,了解基本情況;接著問他採取了什麼行動,如何完成專案? 最後再問結果如何?
按照結構,一次問一個問題,既讓對方好回答,不失禮,對方也不容易蒙混過去。仔細聆聽應徵者是否有條理地描述細節,就知道他是否說出了真正的經歷,可了解他的能力與本質。此外,善用「請舉例說明」的提問技巧,可以避開實問虛答,得到真正答案。
用開放式、申論題提問,不問選擇或是非題
有些人提問慣用選擇題,甚至是非題,問對方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往往一下子就冷場,無法談下去,也得不到比較深入的答案。這就是封閉式的提問,通常效果較差。
根據漏斗式提問的原則,我建議用開放式問題、申論題開場,例如面對一位老闆,問他說:「您的公司如此成功,到底是如何經營的?」或許對方就能講出不少心得。簡而言之,設計問題的原則,就是讓對方發揮他的所長,暢所欲言。
一邊傾聽,思考下一句,隨機應變
讓對方暢所欲言之後,還要留意傾聽,從對談的重點內容,思考下一句的提問問題,需要隨機應變,假如某個議題很重要,可以追加開放式問題,例如:「您的某項經歷很棒,可以深入談談嗎?」但若對方談得太發散,也可以用漏斗式提問來收窄。比方某專案對方談了太多細節,可以回到剛才談過的幾個重點,問他說:「你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
(相關報導:
面試必問的9大問題,你都事先準備了嗎?專家教你這樣回答,秒被面試官青睞
|
更多文章
)
當然,運用提問技巧也跟你的角色有關。如果你是應徵者或提案者,要看對方給你多少時間提問,通常問題要簡潔,直指重點。此外,也不太適合一直追問對方。但假如你是面試官,因為對方必須詳細回答,提問就可以多設計一些結構與層次,幫助對方把經歷講清楚。
面試官也要留意聆聽弦外之音,或應徵者在回答時,不經意說出的經歷,與他的價值觀。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經常是從這些地方,發掘出應徵者的本質。
• 身為應徵者或提案者,一定要培養提問力,事先準備有深度的提問。
• 開場時,提出讓對方能暢所欲言的問題,以粉絲或愛用者角度拉近距離。
• 要察言觀色,碰到某些話題,發現對方表情不太對,千萬不要窮追猛打。
• 進入正題,提問前更要事先研究,問對問題,切中要害,得到好的答案。
• 掌握漏斗式提問技巧,先從開放式的問題開始,再傾聽對方回答的細節,深入提問。
• 一次只問一個問題,讓對方好答,也不會跳過關鍵問題。
作者介紹|曾國棟、李知昂
曾國棟1980年與友人合資創立友尚,從一個純貿易商的角色,轉型為代理商,再擴大規模成為電子零組件通路商。2000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巿的通路公司,2009年營收突破千億,2010年底加入大聯大控股。大聯大控股現為全球最大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
現任大聯大控股永續長、友尚集團董事長,曾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中小企業總會「二代大學」、全國創新創業總會、AAMA台北搖籃計劃等組織,擔任輔導新創與企業的導師。
創業初期便立下了「無私分享」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視教育訓練,遂從1999年開始著手整理歷年來的實務心得,陸續累積約六十萬字,並依課題分門別類,整理成三本《分享》系列教材,作為內部教育訓練之用,並擷取部分內容編成《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比專業更重要的隱形競爭力》《王者業務力》《想成功,先讓腦袋就定位》四書。
2019年12月,秉持「分享」初心,創立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簡稱智享會或MISA),擔任首屆理事長,並邀集三十多位成功企業家,透過分享及輔導,將他們的經營智慧予以傳承,同時數位化。
另著有《商學院沒教的30堂創業課》《管理者每天精進1%的決策躍升思維》《工作者每天精進1%的持續成長思維》,其中,「管理者」一書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10年度金書獎(經營管理類)。
李知昂IC之音‧竹科廣播創意總監。曾獲三座廣播金鐘獎、第一屆倪匡科幻獎小說組並列首獎、第一屆第三波奇幻文學獎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