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博觀點:也談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的處置

1, 作者指出,二二八事件後,白崇禧抵台宣慰時認為事件「內容並不單純」,但他的實際做法,是致力於化繁為簡,縮小追究波及層面,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圖為白先勇出席《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

當師長告知,汪浩老師於10月4日在風傳媒上刊載一篇關於白先勇老師與我最近出版新書《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時報出版,以下簡稱《悲歡離合》)的文章時,筆者非常高興,因為以汪浩老師對於冷戰史之精深學養,對於《悲歡離合》的主要論旨「蔣、白衝突源自內戰戰略分歧」必能有所指教。

不想待到拜讀汪浩老師大文〈汪浩觀點: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的處置〉(以下簡稱「汪文」)後,卻有些意外:原來仍是討論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綜觀汪文徵引史料均出自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裡白崇禧與蔣氏在事件時的往來文電,汪浩老師似乎不知道,白老師與我在2014年時已出版《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以下簡稱《止痛療傷》),汪文中所引電文幾乎全數收於《止痛療傷》書中。

汪文的主要論點有二:一、白崇禧影響了蔣介石對二二八事件的性質認知。原本蔣介石認為這是一起「不幸事件」,是白崇禧讓蔣氏相信,「臺灣人與共匪聯手叛亂」,從而將事件起因及追究範圍波及全體台灣人。二、白崇禧在南京時原本擬定較為開明的台灣省政改革方案,但是他抵達台灣宣慰之後,認為「此次台灣事變,內容並不單純」,所以轉而建議縣市長提前民選,也反對省府官員進用台籍人士。

很遺憾的,這兩個論點全都似是而非,有簡化歷史之嫌。首先,蔣介石自獲悉二二八事件之後,就明確認定事件起因為「奸黨煽惑」,奸黨即為中共。其次,白崇禧抵台宣慰後,確實認為事件「內容並不單純」,但他的實際做法,是致力於化繁為簡,縮小追究波及層面,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根據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蘇聖雄博士的專著,即指出蔣氏在三月初獲報台灣事變時,就認定事件是「奸黨煽惑」引起。蔣固然明白中共在台灣勢力尚弱,他在1947年3月5日決定派兵,原意為防患未然;到了3月9日,蔣以動亂未息,增派整編第二十一師,即改為平亂。蔣認為如不派兵,台灣極可能發生更大的動亂。[1]而上述決策均在白崇禧來台之前即告確定。

汪文所謂「白崇禧告訴蔣:『臺灣事變真相與在京所聞者頗有出入。』」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必須回顧白崇禧在南京聽到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情報究竟是什麼。1947年3月9日,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等七個在京滬的台灣人團體,由張邦傑等人率領,向國民政府陳情,由甫從山西趕回的國防部長白崇禧接見,並設宴招待。白部長聽取張等人的陳情,希望中央不要派兵到台灣,只需派一大員到台宣慰即可。可是在次日,當國府文官處和軍務局會辦人員接到白部長轉來的陳情書時,以下內容卻讓他們悚然而驚:[2]

張邦傑等台人旅京滬七團體向南京國民政府陳情的陳情書部分頁面。(作者提供)
張邦傑等台人旅京滬七團體向南京國民政府陳情的陳情書部分頁面。(作者提供)

台省在長官公署公務員『怠公』之情形下,已由政治建設協會等民眾團體,自行組織臨時機構,維持治安、交通、公用生產事業,秩序井然,靜待中央公允處理。…… (相關報導: 他在馬路上一時出神,56年後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解開愛因斯坦「奇點」之謎的潘洛斯 更多文章

台灣壯丁,受有軍訓在壹佰萬人以上,有高級軍事修養者,約壹萬人;日人埋藏之武器,約敷二、三十萬人之武裝配備;在短時期內,台灣可以成立十師以上之步隊。倘以武力支持陳儀長官一人,則中央至少亦須準備十萬雄師,而曠日持久,在所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