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蔣介石如何處置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發生初期,蔣介石(見圖)因為忙於華北內戰,並沒有對事件十分重視,也沒有將它看作為共匪叛亂。(圖/維基百科)

二戰結束之初,美國在建構國際關係新秩序時,企圖扶持中華民國成為與美國友好的世界四強之一,因此美國協助國民政府軍事佔領臺灣,以去除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1946年10月27日,蔣介石第一次視察臺灣時,對記者說「我們今日檢討臺灣復員工作的成就,對於盟邦美國於戰鬥初停之際,即協助我國遣送五十萬日本僑俘回國,使臺灣的社會秩序,得以迅速恢復,此種出於友誼的協助,實令我們深表感佩。」[1]但是,根據臺大歷史系陳翠蓮教授的研究,「國府當局對臺灣主權另有盤算,在軍事佔領過程中一步步偷渡主權主張,並宣稱軍事佔領臺灣後即擁有事實主權。對此,美國雖不贊同,但為顧及雙方合作關係與中國政府的面子,並不堅持己見,模糊以對。」[2]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施政,在行政長官陳儀的主持下,貪汙腐敗,問題叢生,臺灣人民處境艱難。儘管美國駐臺人員,特別是駐臺領事館副領事葛超智一再警告,美國政府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並未採取任何有效措施,來逼迫國民政府改善管治。

1947年2月27日夜,臺北菸酒公賣局屬員為查緝私菸,與民眾發生爭執,不幸誤斃一人。28日上午,民眾搗毀臺北公賣分局,擊斃官員,焚燒倉庫,一時社會秩序大亂。事件爆發後,陳儀於2月28日電告蔣介石「臺北市昨感日因專賣局查禁私菸,奸黨匪徒及由日遣回臺僑勾結本地流氓乘機暴動。今日擾亂治安更甚,並煽動群眾,任意搗毀機關,間有縱火焚燒,毆打外省籍人員頗有死傷。本部為維持治安起見,於本儉日起於臺北市區宣布臨時戒嚴。」[3]儘管陳儀將事件歸咎於奸黨匪徒煽動,蔣介石並沒有全盤接受他的解釋。2月28日,蔣在日記中寫道「臺灣暴民乘國軍離後,政府武力空虛之機,發動全省暴動,此實不測之禍亂,是亦人事不臧,公俠(陳儀)疏忽無智所致也。」[4]3月1日,蔣又記「以軍隊調離臺灣是亦一重要原因也。」[5]除了責怪陳儀,蔣自認當初視察臺灣時調離軍隊的決策有責任。3月1日至4日,蔣介石一直在處理各地國共內戰的情勢,特別是制定攻擊中共根據地延安的計畫,並沒有留意臺灣的情況,陳儀也沒有詳細匯報他處理事件的進展。

20200221-二二八事件當天,因緝菸血案造成一死一傷,憤怒的群眾包圍專賣局臺北分局並焚燒物件。(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二二八事件當天,因緝菸血案造成一死一傷,憤怒的群眾包圍專賣局臺北分局並焚燒物件。(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根據陳翠蓮的研究,「大體說來,在八日國軍增援部隊抵臺之前,各地情況已在恢復之中,同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也提出政治改革要求,事件進入尾聲。」[6]可是,3月2日事變之初,陳儀就向蔣介石請求「酌調素質較好步兵一旅或一團來臺」。[7]3月4日,臺北局勢緩和後,陳儀卻再次請求蔣介石增兵。陳在電報中說「臺北解除戒嚴後,秩序逐漸好轉」,但「奸黨禍根欲為拔除,不使其遺禍將來,必須有相當兵力,俾資應用。」[8]3月5日下午,蔣介石電告陳「已派步兵一團並派憲兵一營,限本月七日由滬啓運,勿念。」[9]當時,蔣以為臺灣秩序已恢復,增派少量軍隊只是為了加強今後的治安。 (相關報導: 專訪》從台灣到波蘭,為何總有人懷念威權時代、覺得「現在太自由」?《跳舞的熊》作者沙博爾夫斯基:自由有時令人疼痛 更多文章

3月6日晚,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專門找蔣介石談臺灣情勢。在此之前,3月3日,美國駐臺領事館向司徒雷登提出:「唯一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是美國本身或美國代表聯合國立即干預,以防止迫在眉睫的國軍部隊草菅人命的災難性屠殺。...不然,臺灣可能陷入內戰。」[10]但是,司徒雷登並沒有直接向蔣提出聯合國干預的要求,他重點報告了總領事布雷克急電要求其派飛機接眷屬離臺,表示局勢嚴重。蔣介石在當天日記中寫「美國人員浮躁輕薄,好為反動派利用,使中國增加困難與恥辱,悲痛之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