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小城阿特每年8月都會舉行盛大遊行,絢麗奪目的巨大塑像吸引許多觀光客參訪,然而遊行實行150年的慣例「白人塗黑臉扮野蠻人」引起平權組織疑慮與批評,於是他們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請願,希望這大肆宣揚殖民歷史與種族歧視的活動,可以從「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除名。
阿特遊行(Ducasse d'Ath) 於比利時西南部市鎮阿特舉行,時間為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吸引大批遊客參訪。阿特遊行起源於14世紀,原本是為了紀念當地教區與守護聖者的聖職受任(consecration),之後也發展出盛大的遊行,包括22台花車,上頭載著聖經和歷史人物的彩色巨大塑像,因此阿特又被稱作「巨人之城」。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阿特的巨人遊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名單。根據UNESCO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說明,世界各地代表性的傳統習俗容易失傳,卻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保留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面向,而「了解不同社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幫助跨文化對話,並鼓勵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平權倡議組織「布魯塞爾黑豹」(Bruxelles Panthères)認為遊行中的「野蠻人」角色違背了UNESCO指定文化遺產的初衷,因而向UNESCO總幹事阿祖莱(Audrey Azoulay)請願,希望將阿特遊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移除,因為「塗黑臉的遊行活動對比利時的黑人社群加諸象徵性的暴力,與他們實際遭受的暴力行徑與歧視非常相似」。布魯塞爾黑豹的請願獲得全球平權倡議者與學者的連署支持,但目前尚未獲得官方回應。
Ducasse d'Ath : le livre que vous devez posséder ! https://t.co/l9UpALPM4S pic.twitter.com/BcV66xVSfY
— DH.be (@ladh) August 19, 2019
從1873年開始,每年的阿特遊行都有一名比利時白人塗黑臉(blackface)、配戴誇張的鼻環、耳環、鎖鏈和頭飾站上遊行花車。根據阿特城網站的介紹,這名「野蠻人」反映19世紀的異國風情想像。反種族主義倡議者則譴責「野蠻人」遊行代表種族歧視,以及歌頌比利時的殖民歷史。
「塗黑臉」一詞源於19世紀美國風行的黑臉滑稽劇(blackface minstrelsy),白人演員故意把臉抹黑,穿上寬鬆破爛的衣服,誇張模仿黑人口音和歌舞逗樂觀眾。黑臉滑稽劇嘲弄黑人處境,強調白人中心的刻板印象,被視為種族歧視的展現,然而在比利時和其他歐洲殖民國,塗黑臉的離譜行徑依舊經常發生,例如2015年,比利時外交部長雷恩戴爾(Didier Reynders)便塗黑臉參加遊行,而荷蘭仍保有耶誕節塗黑臉的慶祝習俗。
With the new #BlackFace scandal in the US, it's worth recalling how this Belgian club - including a minister - parades in blackface here.But it's not racist like in the US, they say, because Belgium doesn't have that racist history.Um... Congo? https://t.co/wLT9fRCtvf pic.twitter.com/waxReVdO7D
— Andrew Stroehlein (@astroehlein) February 7, 2019
#Blackface, anneau dans le nez, chaînes autour du cou et des poignets... C’est le “sauvage” de la ducasse d’Ath, ce personnage d’une fête belge inscrite au patrimoine de l’UNESCO. pic.twitter.com/H3ttJ9us5Z
— AJ+ français (@ajplusfrancais) August 13, 2019
慶祝活動掩蓋歧視本質
19世紀下半葉,現今中非的剛果地區成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私人領地,打著教化當地人的名號進行殖民,開發橡膠和銅礦等資源,營利則全歸利奧波德二世所有。當時比利時統治手法殘酷,剛果人慘遭屠殺,而奴工若不服從命令,家人便會被砍去手腳。康拉德(Joseph Conrad)出版於1899年的傳世之作《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便對於殖民之下的剛果人生活有諸多描述,也探討文明、野蠻與殖民等議題。
比利時在剛果的殖民統治聲名狼藉,剛果1960年獨立至今,比利時仍未能妥善處理這段歷史。中非皇家博物館(Royal Museum for Central Africa)距離首都布魯塞爾不遠,展示利奧波德二世時期從剛果搜刮的文物。2013年至2018年底博物館閉館翻新,原本打算去除種族主義元素並削弱殖民色彩,但成效不彰,重新開放參觀後受到外界批評。另外,中非皇家博物館8月上旬舉辦的派對上,出現白人塗黑臉並穿著剛果傳統服飾與會,招致全球輿論批評。儘管館方已經為此道歉,但由此事件仍可看出比利時對殖民與種族議題仍不太敏感。
Belgium's controversial Africa Museum has apologized for allowing a party on its grounds where guests were pictured wearing blackface and colonial-style clothing https://t.co/R49MnntKyR
— CNN Africa (@CNNAfrica) August 8, 2019
布魯塞爾黑豹發言人瑞吉夫(Mouhad Reghif)表示,黑人歧視在比利時是嚴重的問題,而且遊行等富含娛樂性的活動更會掩蓋種族歧視的根源與危險性。布魯塞爾黑豹認為,傳播包容與和平的文化是我們所有人的義務與責任,但如果社會上還存在反黑人的活動、還有人是種族歧視攻擊的對象,就不可能實現多民族和諧共處的願景。瑞吉夫說,正因為阿特遊行享有盛名、且被UNESCO認可,「如果我們可以移除遊行活動的黑臉角色,那麼比利時就可能停止塗黑臉歧視」。
Aalst Mayor Christoph D’Haese argues display “should be allowed” and that “carnival participants had no sinister intentions”.The annual carnival where the display appeared was added in 2010 to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of @UNESCO pic.twitter.com/ndxVqpBDOB
— Hen Mazzig (@HenMazzig) March 6, 2019
目前布魯塞爾黑豹的請願尚未得到回音,但其實新增或移除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UNESCO總幹事一個人說了算,而是需要由UNESCO召開特別委員會評估,通常還要聯合國(UN)會員國及聯合國大會(General Assembly)同意。今年3月,UNESCO正式對比利時阿爾斯特(Aalst)提出譴責,因為當地的嘉年華出現種族主義與反猶太人的元素,同時開始評估阿爾斯特嘉年華是否能繼續保有文化遺產地位。聯合國也召集專家向比利時喊話,要求他們認清並妥善處理「殖民歷史的暴力與不平等」。
今年的阿特遊行即將來臨,瑞吉夫表示送出請願後,布魯塞爾黑豹便收到數以百計的威脅訊息,但他們仍計畫在遊行進行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