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典觀點:反思反智─評「美國的反智傳統」

川普(Donald Trump)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不禁讓人想起歷史發展脈絡中的「反智」現象。(美聯社)

上世紀50年代的傳世傑作《美國的反智傳統》至今歷久不衰,台灣對於「反智」認與概念的認識,大多數人應是從余英時(1930-2021)先生長文〈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開始接觸且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再次重印此書,亦很能呼應川普於2016、2024年當選美國總統,使人不難聯想歷史發展脈絡中的「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現象再起,過於著重「實用」,較為忽略種種思辨討論,而此思想背景乃與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相關。如果不明白此書所說「反智」傳統的來龍去脈,亦很難想像美國政府會找知識人的麻煩,但確實發生並於上世紀50至60年代為甚。

此外,從政治現象到學術研究都可證明這是美國近代的重要議題,即使在現代也是如此。當我們面對關於「知識」、「思辨」、「規劃」等等需要「勞心」工作,無法得到應有尊重,甚至被視為迂腐與不切實際的象徵時,應當如何瞭解此種反智觀念是如何形成。這不僅僅是知識人好奇的議題,也很能夠說明目前所在的美國社會是屬於什麼樣的「反思知識」的過程;換句話說,不論是否支持「反智」的論點,美國政治社會脈絡正好提供我們很好的參照座標,原因至少有2點:美國對於反智傳統的研究不少,並非空穴來風,例如哲學家懷特(Morton White, 1917-2016)的名著〈反智論的反思〉(Reflections on Anti-intellectualism)與本書由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所寫的《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皆是箇中代表之作,特別是後者影響力更為深遠,不僅在學院屬於必要參考書目,並在通俗推廣上也對讀者造成不小影響。

更重要的是「反智」不僅是反對智識的表面之義,更涉及背後心態、商業目的、宗教認知、以及人的可塑性界定問題。借用余英時的話說:「這是了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頁7),同樣也可以將「美國」換成任何一個對於智識深感興趣的國民都是必須閱讀的一本書。

作者書中安排頗有巧趣,能夠幫助讀者理解美國社會「反智」風氣形成其來有自;如今檢視可發現此確是無可避免之事,因美國社會早已透過政治、經濟、社會種種廣大面向逐步影響並加強「反智」風氣之漫延;更特別的是一點是書末安排「民主社會與教育」,則為「反智」作出一定程度的解套說法,亦說明現在所謂的「教育」也與先前「教育」有明顯不同,端看什麼樣的教育主張,因此「反智」現象也並非毫無變化。 (相關報導: 風評:學者們的真心話,賴清德的大冒險 更多文章

從另一方面來看,智識對於文明社會與科技時代的推動與邁進,都是扮演與時俱進的角色與地位,但同時又要留意知識分子不要被權力腐蝕,成為當權者的附庸。於是,這就造成一種可能相互矛盾的現象,如同作者於書中第十五章所下標題:「知識分子:與社會疏離或被同化」,從中亦可看出美國傳統已對知識份子的責任與可能弊病提出見解,而這也是建立在「反智」氛圍中進行思考,沒有被時代風氣完全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