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廠慘了!川普願意放過中國,卻繼續卡死日系車,《日經》:「汽車慘業」恐拖累日股表現

日本企業前瞻性投資下個世代的產業,例如豐田汽車就與軟銀合作開發人工智慧。(美聯社)

美國與中國、英國相繼達成貿易協議,雖一度緩和全球貿易緊張情勢,但《日經亞洲》指出,豐田、本田等日系車廠正面臨美國加徵關稅的嚴峻挑戰,目前看來川普並沒有放過日系車的跡象,各家車廠今年的獲利預期均大幅下修。

《日經》指出,美國作為日本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日系車廠不僅要應對日圓升值壓力,更需承受美國針對不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規範的汽車及零組件加徵25%關稅的衝擊。美國上週意外宣布,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45%大幅降至30%,並與中國達成90天貿易戰休兵,雙方將在此期間繼續磋商。同時,美國與英國也達成有限貿易協議,英國汽車的進口關稅也降到了10%。

當中國與英國都傳來好消息,那麼日本車的關稅負擔何時能夠撤除?

分析師對《日經》表示,投資人對日系車廠前景依然保守,因爲日本車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加上川普長期批評日本汽車業,認為美國車在日本賣不動,反觀日系車在美國卻是大受歡迎。加上日系車廠股價普遍低於帳面價值。根據QUICK(日本經濟新聞集團數據公司)的最新統計,豐田市值僅為帳面價值的0.96倍,Subaru為0.7倍、三菱0.6倍、本田0.5倍、馬自達0.3倍、日產僅0.25倍。

自川普連任以來,馬自達股價已大跌19%,日產跌11%,三菱下滑7%,豐田與本田則分別下跌2%與1%。花旗集團日本股票策略師坂上亮太認為,對日本課徵的25%汽車關稅很可能會繼續維持,這對日本來說極為不利。他預期汽車產業將拖累日股表現,未來幾個月內將明顯落後大盤。

GAM Japan日本股票投資主管竹內勝也對汽車關稅談判同樣「幾乎不抱希望」,因為日系車廠與主攻美國高端市場的英國車廠處境大不相同。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日本向美國出口乘用車與卡車共150萬輛,亞洲市場則為57萬輛,歐盟約55萬輛。Jefferies香港資深策略師Shrikant Kale表示,日系車廠約8.5%銷售來自美國,其中三分之二易受關稅波及。

根據Jefferies資深策略師Kale的分析,美國市場對日系車廠的重要性不容小覷。以銷售占比來看,美國約占Subaru全球銷售額的73%、馬自達為48%、三菱則為25%。但若從在美國本地生產占比來看,Subaru僅約30%的車輛在美國製造、馬自達為18%、三菱則幾乎完全沒有在美國生產。Kale指出:「考量當前的不確定性,我們可能會看到業界從『近岸外包(nearshoring)』轉而推動『本地化生產(onshoring)』,使生產貼近終端需求,以規避未來潛在的關稅威脅。」

面對挑戰,日系車廠正積極強化在美國的產能配置。Subaru上週宣布,將投資400億日圓於美國擴產;三菱汽車執行長加藤隆雄上週四在財報會議透露,正計劃利用聯盟夥伴日產在美國的工廠來生產三菱車款;本田3月份曾表示,下一代Civic油電車將改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生產,取代原本的墨西哥產線。

剛結束的財報季中,包括豐田、本田、鈴木等日本車廠對2026年3月底止財年展望悲觀,馬自達、速霸陸與日產甚至暫停公布財測。馬自達社長毛籠勝弘(Masahiro Moro)5月12日坦言,公司正進入「生存模式」,甚至撤回今年財測,因為目前情勢「極度不明」,4月單月就因美國關稅損失90至100億日圓(約6200萬至6900萬美元),足以影響全年獲利。

本田預估今年純益將大減七成,全球最大車廠豐田也預期將減少35%;速霸陸(Subaru)未公布全年財測,但估計關稅將拖累營業利益最多3600億日圓;日產則因本就經營困難,將關閉17座工廠中的7座,並未給出獲利預測。三菱 UFJ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員大西孝平指出:「從財報來看,各家車廠的財測差異極大,這反映出投資人對整體汽車產業未來仍高度不確定。」

Eastspring Investments的股票經理人James Ying認為,關稅帶來的衝擊短期之內難以完全反映在財報上。不過他也提醒投資人,目前汽車及零組件廠的低估值可能蘊藏投資機會,「部分公司股價已接近多年來的帳面價低點,甚至低於0.5倍,若基本面穩健,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