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格陵蘭島北部測試新雷達系統,他們在飛越北極圈上空時探測到了異常情況。
儀器顯示,在冰蓋深處,坐落著一組由隧道網路連接的建築群,宛如一個凍結在時間裡的失落文明。
<>NASA的一個團隊利用新型雷達系統飛越格陵蘭島,探測到了冰層下被廢棄的「世紀營」(Camp Sentury)。(圖片來源:NASA EARTH OBSERVATORY)
「這就像飛越另一個星球,很難想像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曾經能夠在那裡生存,」當時在飛機上的NASA科學家葛林(Chad 葛林)說。
這些科學家在雷達螢幕上看到的並非失落的文明,而是冷戰期間美國在冰層下建造的一個軍事基地的遺跡。
該基地是五角大廈一項雄心勃勃的機密計劃「冰蟲計劃」(Project Iceworm)的一部分,按照當時的規劃,要在北極冰層下建立一個核飛彈發射場網路。按照設計方案,這個地下基地可儲存600枚中程彈道飛彈,從中可以了解到美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介入格陵蘭事務的程度。
這個被稱為「世紀營」(Camp Century)的前哨基地於1959年部分建成,但在1967年由於冰蓋太不穩定,無法支持擬議中的飛彈發射網路而被廢棄。多年來冰雪堆積,該設施如今被埋在至少100英尺(約30.48公尺)厚的冰層之下。
該營地表面上是一處研究設施,在NASA最近的這次飛越之前,只有一部分人知道這個地方,但它真正的軍事目的直到1996年才解密。葛林和他的同事們於去年4月首次拍攝到了該營地的全貌。
「世紀營」不僅僅是冷戰時期荒唐舉措的遺跡,它也提醒著人們,在丹麥領土格陵蘭島,美國維持著長期存在,這種地位不時引發爭議。歷史上,為了維持對格陵蘭島的主權,丹麥不得不將部分領土讓與美國。
而美國總統川普(Trump)甚至變本加厲。他批評丹麥未能充分保障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安全,並以美國國家安全為名,威脅要武力奪取該領土。
根據1951年美國與丹麥簽訂的一項條約,美國如果有意願,則有權在格陵蘭島建立基地,「世紀營」的建造也正是根據這項條約。最近幾周,丹麥政界人士已就此公開提醒美國政府。
格陵蘭和丹麥的官員試圖表明,他們對美國加強軍事存在持開放態度,同時拒絕美國完全接管該領土,以此回擊川普。
<>冷戰期間,美國一度在格陵蘭島維持著包括「世紀營」在內的17個基地,並在該島駐紮了約1萬名士兵。如今,駐軍人數已縮減至不足200人,集 中在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該基地前身為休爾空軍基地(Thule Air Base)。
<>位於格陵蘭島北部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該基地前身為休爾空軍基地(Thule Air Base)。(US Army)
1968年,一架攜帶核武器的B-52轟炸機在休爾空軍基地附近墜毀,核武有效載荷破裂和擴散,造成海冰放射性污染。該事件在丹麥引發了公眾爭議,美國在未告知丹麥或格陵蘭的情況下在休爾空軍基地儲存核武器一事曝光後,也引發了類似的爭議。
近期,川普政府試圖掌控格陵蘭島的舉動,以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關於美國正加強對該島間諜活動的報導,讓格陵蘭島居民感到不安,促使他們進一步向丹麥靠攏。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富含礦產的格陵蘭島一直是美國北極安全考量的一部分。1940年德國佔領丹麥時,格陵蘭島是丹麥的殖民地。美國擔心德國會佔領該島,並將其作為靠近美國的軍事行動基地。
<>1941年,丹麥駐華盛頓代表不顧哥本哈根的指示,簽署了一項協議,將格陵蘭島的防務責任移交給美國,並賦予美方在該島設立基地的權利。
二戰結束後,美國拒絕了丹麥提出的撤軍要求,反而主動提出以1億美元的價格購買該島,但遭到丹麥方面的拒絕。1951年,丹麥議會批准了上述1941年防務條約,允許美軍繼續駐紮格陵蘭。
「丹麥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到,即便你對美國說『不』,美國依然是我行我素」,丹麥國際研究所(Danis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研究員蓋德(Ulrik Pram Gad)說。他表示,川普政府的舉動再次讓格陵蘭人產生類似擔憂。「丹麥之所以能夠保持對格陵蘭島的主權,是因為它將部分主權,也就是安全事務,外包給了美國」,蓋德說。
美國五角大廈公開稱讚世紀營的建設是一項工程壯舉,但其真正目的仍然處於保密狀態,就連不少曾在基地服役的軍人也不知情。
1962年,年僅20多歲的醫生羅伯特・韋斯(Robert Weiss)中斷了他在紐約貝爾維尤醫院(Bellevue Hospital)的住院醫生培訓,前往世紀營服役;他說他一直以為那裡只是一個研究站,直到大約30年前五角大廈的相關機密計劃被解密,才知其背後另有軍事用途。他表示,雖然自己當時不太關注地緣政治,但也知道該基地的地理位置具備重要戰略意義。
「我們確實意識到這個地方很重要;俄羅斯人可能會越過北極上方進入」,曾兩度在格陵蘭北部服役的韋斯回憶說。
基地由21條互相連接的隧道組成,直接在冰蓋下開鑿,總長度近2英里(約3.22公里),整個基地由一個核反應爐提供動力,該反應爐被拖曳著跨越了超過130英里(約209.21公里)的冰蓋。基地配有寢室、健身房、廁所、實驗室和食堂,可供約200名軍人日常使用。
「我到那的時候,外面風雪交加,氣溫零下50度」,韋斯回憶道。由於沒有理由冒險外出,加上冬天幾乎沒有陽光,他在冰層下一待就是幾周。地下洞穴溫暖舒適,伙食也不錯,晚上還能喝到啤酒。「從這個角度來看,那裡的生活並不算艱苦」,他說。
「我們常開玩笑說,每棵樹後面都藏著一個漂亮的女孩」,韋斯說。「當然,問題是:那裡根本沒有樹。」
據悉,只有一名女性——一名丹麥醫生——曾踏足該基地。
直到60年後,藉助極其先進的設備,世紀營的真實規模才得以揭示。當時,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冰凍圈科學家葛林正飛過格陵蘭島北部上空,他的團隊在測試一種名為UAVSAR的雷達儀器,這種設備可像聲納穿透水體一樣穿透冰層。
他們原本希望繪製出格陵蘭和南極洲冰床底部的地圖——冰川位於冰層表面下方數公里處的陸地基岩上,以此為基礎預測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與速度。
他說:「你可以看到建築和隧道的布局,人們如何在其中活動,想像一下當年駐紮在那裡的生活,會是多麼瘋狂的一種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