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美國捍衛美元霸權最後一張「王牌」

筆者認為,中美晶片戰不僅是科技競爭,還是爭奪全球貨幣主導權的對抗。美國利用「晶片美元」封鎖中國高端製造與AI,防止人民幣擴大結算範圍,維護美元霸權。圖為兩大AI晶片製造商——華為與輝達。(圖片來源:Open AI生成)

「晶片戰爭,其實是一場貨幣戰爭。」「中國經濟越強,本幣結算越廣;本幣結算越廣,美元霸權就越危險。」「晶片美元,不創造貨幣需求,而是阻止他人創造。」「這不是晶片封鎖,而是一場對『非美元交易圈』的預防性打擊。」⸻

晶片戰爭,也是貨幣戰爭——美國對人民幣體系擴張的最後封鎖線

三十年前,中國在全球貿易與金融體系中仍屬邊緣角色,無論在技術、生產還是規則架構上,皆難以對美元體系構成任何挑戰。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持續上升,製造業規模全球第一、出口貿易總量世界最大,其以本幣——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能力快速成長,並開始逐步滲透全球經濟體系。

這種變化始於2009年,當時中國啟動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鼓勵企業以本幣進行跨境交易,惟初期實際結算規模仍極為有限。然而到了2013年,人民幣跨境結算首次展現顯著成長。根據中國銀行公布的數據,當年人民幣辦理的跨境貨物貿易結算總額約為3萬億元人民幣;而根據海關總署同期公布的中國進出口總額約為25.8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結算已占貨物貿易總額的約11.7%。

進入2020年代,中國不僅與俄羅斯、伊朗、巴西等國以人民幣結算石油與天然氣貿易,亦逐步擴展至鐵礦砂、鋰、稀土、糧食等大宗原物料領域。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中超過90%以人民幣與盧布結算;中伊貿易人民幣使用率亦超過60%;中南美國家在礦產與農產品交易中,也開始出現本幣定價與結算的趨勢。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2023年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額達52.3萬億元,其中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佔比已達24.8%;到2024年前8個月,這一比例進一步提升至26.5%。同時,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和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此一變化代表人民幣已從邊緣支付手段,快速成長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結算工具,開始實質侵蝕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壟斷地位。

這種「非美元化」的交易習慣,使中國在不進入美元體系的情況下,依然能完成跨境能源與資源採購,也開始對其他國家的結算方式產生規則示範效應。換言之,中國的經濟越強,本幣結算能力越高;本幣結算越廣,就越可能對美元霸權構成替代性威脅。

這套連鎖邏輯可以簡化為:中國經濟成長 → 本幣結算範圍擴大 → 去美元交易體系浮現 → 挑戰美元主導 → 美國出手封鎖晶片以阻斷此鏈條。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美國於2017年起啟動對中國的晶片封鎖與技術管制,其根本目的恐怕並非單純「科技競爭」,而是戰略防禦。因為只要中國掌握高端晶片,一方面能加速AI、工業自動化、數位金融、國防科技等領域的升級,另一方面其經濟體量與科技能力將進一步壯大,進而撐起更大的,以人民幣進行的全球交易體系。 (相關報導: 挑戰輝達與台積電霸主地位!金融時報揭華為野心:自製AI晶片、自建供應鏈抗美制裁 更多文章

這才是晶片戰爭的核心:阻止中國透過技術進步,壯大經濟體量,繼續推動本幣交易範圍擴張,最終動搖美元霸權的架構根基。換言之,這場對中國發動的晶片封鎖行動,實質上並非單純的科技打壓,而是一種「晶片美元」策略的具體實踐——透過對高階技術的壟斷與授權控制,維繫美元霸權的存續。晶片不只是技術產品,更被轉化為准入憑證,一種新的全球進入門檻。美國藉由晶片體系來維持全球主導權,成為其貨幣霸權的延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