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守苕觀點:微量萊克多巴胺無害?台灣本土研究戳破官方謊言

食藥署長姜至剛公開宣稱3批萊豬肉合於安全標準(< 10ppb)吃一輩子也沒有問題並予以放行。(資料照,AP)

筆者曾經於2021年11月投書風傳媒,列舉30篇曾經刊登在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刺胳針等頂尖醫學期刊之論文,強調『長期攝入』(攝入=口服、注射、吸入)萊克多巴胺同類的乙型受體素會增加死亡率(註:此一事實醫學界已經知道30年以上,是急重症醫師的核心知識)。該投書曾經被公視報導,報導中聲稱邱醫師是『過度解讀』科學文獻。擁護萊豬人士則指稱筆者是『危言聳聽』。

2022年1月筆者再次投書風傳媒,列舉瑞典以及台灣的兩篇大規模長時間追蹤的流行病學研究(36.5萬、21.8萬人,分別追蹤9年、5年 - 都是利用健保大數據資料庫做的回溯性研究),指出萊克多巴胺的類同藥物(分子結構極類似、結合在相同的細胞膜受體) ,即使在極為微量的情況下,長時間曝露就會明顯增加死亡率,且死亡率和曝露劑量成正比。在該投書中,筆者經過計算,發現萊劑類同藥物增加死亡率的劑量竟然和官方宣稱的萊劑安全劑量差不多!(註:萊克多巴胺依法不能實施人體實驗,因為在6個人的臨床前期實驗它就因為過強的副作用而被淘汰,評估比它副作用小的類同藥物上市後的不良反應,便成為評估萊克多巴胺對人體毒性效應的替代方案)

2022年11月,一篇由台灣醫學研究重鎮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心血管研究室李宗玄教授指導的論文橫空出世(Tzong-Shyuan Lee是通訊作者,Chia-Hui Chen, Bei-Chia Guo, Po-An Hu 是共同第一作者,作者群的背景是台大醫學院、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光看論文標題『合法殘留劑量的萊克多巴胺會透過 ... 而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就令人毛骨悚然。論文發表當時因為新冠疫情緊蹦,筆者身為急診醫師並未注意到該論文已經在網路上刊登。近日因為台灣驗出3批澳洲進口豬肉含有萊克多巴胺(含量分別為1ppb,2ppb,3ppb),讓萊豬問題再度浮上臺面,而食藥署長姜至剛代表政府公開宣稱3批萊豬肉合於安全標準(<10ppb)吃一輩子也沒有問題並予以放行。

筆者猜想可能是姜署長跟筆者一樣工作太忙而沒有看到這一篇曠世奇才的論文。這一篇台灣本土研究論文是經由蘇偉碩醫師提示給筆者,筆者仔細閱讀過之後驚呼,厲害了~我的國!筆者認為,該研究是到目前為止對萊克多巴胺毒性探討最優秀的一篇論文。該研究在研究方法學上以最嚴謹的方式證實了官署宣傳的安全劑量(<10ppb)是不安全的!依照該論文的研究數據,萊劑安全劑量應該由目前的10ppb下修至0.01ppb(原來的千分之一)。除此之外,該論文更令人驚艷的亮點是清楚的描繪了萊克多巴胺加速動脈硬化的病理機轉,堪稱一絕!(註:動脈硬化,學術味道重一點的說法就是動脈粥狀硬化,是造成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直接原因)

該論文作者用一張卡通圖和其中的的14個紅色箭頭,縝密、詳細的描繪出萊克多巴胺加速動脈硬化的病理機轉(見附圖1):

附圖1。(作者提供)
附圖1。(作者提供)

14個細部及綜合機轉如下

2. 單核細胞黏附血管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