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食藥署近日更新資料,有兩批來自澳洲的冷凍豬腳被驗出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數值分別為0.002與0.003ppm,總重達47.25公噸。雖未超過我國現行法定上限,但事實上,這已是短短一週內,第三批澳洲進口豬肉被驗出含有萊劑殘留,引發外界對進口豬肉安全的疑慮,也有知情人懷疑,是否為更多含瘦肉精豬肉鋪路?
開放4年首見「驗出」,會是更多萊豬輸台的前兆?
自2021年元旦台灣開放含萊劑豬肉進口以來,這次是首次在豬肉中查出萊克多巴胺殘留,儘管食藥署一再強調檢出量遠低於法規上限、產品仍屬「合格」,但醫界與專家質疑,過去保證不進口萊豬,如今一旦放寬邊界管控,是否形同為更多含瘦肉精豬肉鋪路?
公開標示是否足夠?資訊透明度遭地方質疑
針對此次事件,雲林縣長張麗善與養豬協會皆表示強烈關切,要求中央不僅要公開檢驗結果,更應揭露流向,讓消費者自主選擇,面對各界壓力,食藥署僅表示「依法不會公布合格產品流向」,地方政府則呼籲中央不要讓食安成為民眾的「盲區」。
美國施壓貿易障礙?標示制度是否也將被棄守?
美國貿易代表署近日報告中,點名台灣針對豬肉進口仍需標示原產地,間接表達不滿,有學者直言,若未來政府為了換取關稅談判成果,進一步放寬標示規定,將讓消費者無從分辨是否含有瘦肉精,更形同全面棄守食安底線。 (相關報導: 「有萊豬流入市面」進口以來首次驗出!22.99公噸部位曝光,危險來源不只是美國 | 更多文章 )
安心說得出口?民眾仍怕「合法但不想吃的肉」混進市場
雖然食藥署署長再三保證進口豬肉「合格、合法、安全」,並強調自己要當「讓大家安心的署長」,但不少人質疑「合法不代表民眾願意吃」。即使進口業者主動承諾銷毀含萊劑豬腳,民眾的信任已動搖,政府是否應重新審視萊豬進口政策與風險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