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5月7凌晨的空戰可說是近年罕見大規模4代與4.5代機空戰,據傳雙方出動145、在空更有125架。21世紀第二個20年開始,就堪稱現代戰爭的活教室,許多實戰經驗值得細細品味、供台灣參考。
回望印巴上次空戰,2019年就有巴基斯坦用梟龍(JF-17)擊落米格-21的紀錄,當時尚可用戰機世代不同敷衍了事,然而這次作為西方指標的飆風(Rafale),被陸製J-10CE(J-10C的外銷版)擊落,同世代戰機的對決可就沒有虛應空間。而除飆風外,因在印度境內發現布拉莫斯(BrahMos)飛彈未被射擊的殘骸,而這種飛彈體積過大,只能由Su-30Mk1這類大型戰機掛載,因此也傳聞還有一架Su-30Mk1墜毀,同樣是俄系指標戰機。
印度空軍原先目標僅是單純距外打擊巴基斯坦9處恐怖份子訓練營地。打擊編隊藉領空掩護,而可能缺少對打擊編隊的空中護衛、反制空、壓制敵防空等任務,導致被巴空軍伏擊。而這麼龐大架數空戰肯定不止這兩架飆風與Su-30Mk1遭攻擊,目前尚不清楚其他印機是否遭攻擊墜毀,傳聞巴國令發射了十餘枚常稱空對空飛彈。
原先飆風戰機被擊落一度被認為是假消息,直到在印度境內巴廷達(Bathinda)地區找到的飆風戰機殘骸(機尾編號SB001)才證實此事。但更讓輿論延燒的,是找到了陸製霹靂-15E(PL-15E)的飛彈殘骸,而該國僅J-10CE有能力掛載此武器。如今飆風的墜毀,在台灣的討論沿伸成為陸製武器擊敗西方武器的東昇西降縮影
僅僅用誰的武器敗陣來斷定誰強誰弱,這種判斷極為膚淺。印巴空戰背後有更大的敘事與更微小的細節可以討論。
首先,還原印巴交戰整個流程。印度空軍打擊機隊飛抵預定打擊範圍,隨後成功發射彈藥命中巴基斯坦地面目標。而此時巴基斯坦CAP機、攔截機已在空與印機對峙。巴基斯坦地面遭空襲,證實印度空軍有達成預定戰術目標。
然而緊接著,巴國伏擊用J-10CE保持無線電靜默下,透過Saab 2000預警機鎖定印度打擊機隊位置,隨後在進PL-15E射程後,J-10CE短暫開啟自身雷達鎖定發射,並立即回歸無線電靜默,同時迴避離開空域;PL-15E在固體燃料加速後,進入中段慣性引導,繼續透過預警機導引飛往目標;最後PL-15E進入末段飛行,開啟自身尋標器並用剩餘固體燃料加速、命中目標。這是一個標準的「A射B導」。
由於無線電靜默,飆風戰機的電子系統沒辦法偵測J-10CE雷達鎖定、導引的特殊波形,直到PL-15E到飛進不可逃逸區後才預警到飛彈尋標頭,屆時飆風要再做機動迴避,恐為時已晚。而如前所述,原先印度的目標僅是空襲,飆風可能沒有掛載長程對空飛彈,或印度空軍沒有相應制空掩護,所以巴國預警機看得到、但打不到,也無從追擊伏擊的J-10CE。 (相關報導: 弘安觀點:殲-10吊打西方戰機─智能化體系改變戰爭規則! | 更多文章 )
不難看出,整場空戰真正關鍵的主角是預警機。而原先討論聚焦在巴國用的預警機是否是陸製ZDK-03預警機。後有國外研究者認為是瑞典製Saab 2000,其搭載Ericsson研發的Erieye雷達,十餘年前曾出售中國大陸,並整合到空警200上,具備與PL-15相容的偕同製導能力,隨後北京將該技術出口巴基斯坦、部署到J-10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