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可能爆發核戰嗎?專家:核威懾有效,但核衝突風險永存

1999年6月1日,印度陸軍在克什米爾向伊斯蘭游擊隊的陣地開火。(美聯社)

在最新一輪印巴對峙中,沒有最後通牒、也沒有紅色按鈕。

但軍事報復的循環、含蓄的警告與迅速的國際斡旋,悄然喚起區內最危險的陰影。這次危機最終沒有升級成核戰,但仍是一個警號,提醒世人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如何可以在轉瞬之間召喚核戰的幽靈。

科學家們甚至曾模擬局勢如何會迅速失控。

2019年,一個由全球科學家團隊發表的研究曾以一個惡夢般的情境開場:2025年印度國會遭遇恐怖攻擊,引發與巴基斯坦的核衝突。

六年後,現實世界中的一場對峙——儘管在美國斡旋下於上週六達成了停火——仍引發了對全面衝突的擔憂,也再次喚起人們對該地區穩定性何其脆弱的記憶。

當危機升溫之際,巴基斯坦發出「雙重信號」——一方面進行軍事報復;另一方面召開國家指揮局(National Command Authority, NCA)會議。

這是一種精心計算的提醒,以顯示其核武能力。巴基斯坦國家指揮局負責監控與潛在動用該國核武庫的決策。

這項舉動究竟是象徵性、策略性,還是實際警示,外界難以得知。

據報道,就在此時,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也介入緩和局勢。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方不僅成功促成停火,更是「避免了一場核衝突」。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週一的全國講話中表示:「對核威脅的勒索零容忍;印度不會因核威脅而嚇倒。」

他補充道:「任何在此幌子下運作的恐怖主義避風港,將面對精準而果斷的打擊。」

根據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截至2024年1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各自擁有大約170枚核武器。全球總共約有12,121枚核彈頭,其中大約9,585枚屬於軍事儲備,另有3,904枚處於部署狀態,比前一年增加了60枚。

美國與俄羅斯合共擁有超過8,000枚核武器。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University at Albany)的安全事務專家克里斯托弗·克拉里(Christopher Clary)指出,印巴兩國部署的武器庫主要集中在陸基飛彈部隊,但雙方正努力發展能夠從陸、空、海發射彈頭的「三位一體」核武力量。

他告訴BBC,「印度的空中力量(即具備運載核武能力的戰機)很可能比巴基斯坦更強。雖然我們對巴基斯坦的海軍核力量所知甚少,但合理推斷印度在此方面更先進,擁有更強的海基核武能力。」

克拉里補充道,印度在發展核動力潛艦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而巴基斯坦投入「時間或金錢」遠遠不足,這使印度在海軍核能力上取得「質的明顯優勢」。

自1998年核試驗以來,巴基斯坦一直未正式公布其官方核戰略方針。

相比之下,印度在同年核試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政策。

不過,這項政策後來出現鬆動跡象。

2003年,印度表示若遭受化學或生物武器攻擊,會保留動用核武的權利,即實際上在特定情況下允許先發制人。 (相關報導: 美中真的和解了嗎?華府北京剛暫停關稅戰,外媒稱川普政府下一步想「封殺華為晶片」 更多文章

2016年,時任國防部長帕里卡爾(Manohar Parrikar)更曾表示,印度「不應被這項政策綁住手腳」,引發外界對其核政策長期可信度的質疑(他其後澄清這僅屬他的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