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路易莎咖啡的創辦人黃銘賢以僅僅39萬元創業,憑藉一台二手咖啡機和一個不服輸的心態,在台北市鬧區開設了第一家門市。與動輒上百萬甚至千萬起家的連鎖品牌相比,這筆創業資金可謂極其有限,但也正是這種靈活的小成本模式,讓路易莎在創業初期迅速找到市場定位,主打「高CP值」的平價咖啡,吸引了大量學生、上班族和年輕創業者。
創業初期,由於資金有限,黃銘賢選擇在巷弄中的小店面開始,降低了租金壓力,並專注於提升產品品質,以此建立口碑。這種從基層做起的經營方式,讓他對咖啡市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為之後的快速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年超車星巴克的擴張策略:路易莎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
在短短13年間,路易莎迅速擴展到全台數百家門市,甚至一度在門店數量上超越了星巴克。這背後的關鍵因素包括低成本的創業模式、靈活的加盟體系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與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概念不同,路易莎專注於提供高CP值的咖啡,同時降低裝潢成本,將更多資源投入在產品本身。
此外,路易莎積極拓展外送市場,並在疫情期間迅速調整策略,強化線上銷售和外送服務,成功抓住了居家辦公和外送需求激增的趨勢。這種靈活的經營模式,讓路易莎在競爭激烈的咖啡市場中快速站穩腳步。然而,儘管路易莎在分店數量上曾經超越星巴克,但其營收規模仍遠低於對手,顯示出兩者在商業模式上的本質差異。
(相關報導: 都賣咖啡為何星巴克年收百億,路易莎卻快撐不下去?專家點5大關鍵:快不賺錢了 | 更多文章 )看似勝利背後的隱憂:現今面臨的經營壓力
路易莎曾在分店數量上超越星巴克,但門市多為小坪數外帶型態,營收僅為星巴克的約五分之一。此外,咖啡市場競爭激烈,除了星巴克與7-Eleven,還有85度C等多元品牌搶占市場。專家指出,路易莎面臨品牌形象不夠聚焦、過度擴張帶來的經營壓力,以及居家沖泡咖啡興起對門市客流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路易莎的經營狀況變得嚴峻,甚至有「快撐不下去」的聲音。
路易莎 vs 星巴克的五大商業模式差異
項目 | 星巴克 | 路易莎 |
---|---|---|
品牌定位 | 第三空間,強調體驗感 | 平價高品質,專注高CP值 |
客群差異 | 白領階層,中高收入消費者 | 學生、小資族 |
產品策略 | 咖啡、糕點、餐食、精品商品 | 主要專注於咖啡,產品線相對單一 |
經營模式 | 以直營為主,品牌一致性高 | 以加盟為主,擴展速度快但控制力較弱 |
數位轉型 | 強化數位化、會員經營和數據分析 | 數位化程度相對較低 |
多角化經營:路易莎轉型契機
近年來,路易莎不再僅僅依賴咖啡業務,而是逐步擴展至高檔餐飲領域。創辦人黃銘賢看準咖啡市場進入高原期,積極佈局多元餐飲品牌,如異國料理餐廳及複合型咖啡店。目前,餐飲業務已經占整體營收的20%,預計在明年突破50%,成為品牌營運的新支柱。黃銘賢表示,透過引入多元餐飲品項,可以提高消費者回流率,並降低單一咖啡業務的風險。然而,專家也提醒,餐飲轉型同樣面臨市場競爭與成本壓力,如何在「咖啡店」與「餐飲品牌」間找到平衡,將是路易莎未來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