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咖啡市場的競爭可說是非常激烈,尤其是星巴克和路易莎這兩大品牌之間的較量。財經專家阮慕驊於《下班經濟學》頻道中深入分析,揭示星巴克如何在這個市場中穩站一席之地,同時也探討路易莎如何運用四大策略成功突圍而出。更重要的是,若路易莎想挑戰星巴克,未來該如何布局才能迎頭趕上呢?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喝咖啡?根據數據顯示,台灣人平均每年消費187杯咖啡,幾乎接近200杯。台灣的咖啡消費額在2024年已達到1000億元,並有可能在2025年突破這一數字,顯示出咖啡市場的巨大潛力。
星巴克穩坐龍頭的經營策略與品牌黏著術
一、單店營收與客單價優勢
阮慕驊分享,從營收來看,星巴克在2023至2024年,營收約為140億元台幣,而路易莎僅為20幾億元,差距高達六倍。店數差不多的情況下,這表示每一家星巴克的單店營收是路易莎單店營收的六倍,顯示出兩者在客單價上的差異。
儘管路易莎的價格較為親民,但其單店營收低的原因包括兩大因素:首先,路易莎的咖啡平均單價遠低於星巴克。例如,星巴克的美式咖啡定價110元,而路易莎僅55元。其次,路易莎的翻桌率較低,許多人進店後長時間占用座位,僅消費一杯咖啡。與此相對,星巴克沒有提供插座,再加上提供馬克杯、杯子餐具、伴手禮,這些周邊佔據營收的30%,以及更高的客單價,讓整體營收表現優異。
二、從第三空間到第四空間
星巴克的成功並非偶然。其最初並非以賣咖啡為主,而是以咖啡豆銷售為核心。30年前,星巴克在西雅圖的首家店主要販售咖啡豆,引進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做烘培。直到後來的CEO舒茲將義式咖啡文化引入,使得星巴克迅速崛起。此外,星巴克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成為家庭與職場之外,社交和工作的理想場所。儘管這樣的觀念現今十分普遍,但在當時十分的新穎。
在台灣,星巴克更進一步延伸出「第四空間」的概念,透過社群經營與線上銷售來提升顧客黏著度。APP「星禮程」可儲值、集星星、生日送禮物,提升顧客尊榮感。阮慕驊指出,美國星巴克線上儲值金額已超過美國85%的銀行存款。
三、統一集團加持的綜效優勢
自2017年統一集團收購美國星巴克50%股權後,台灣星巴克由統一自主經營,進行跨品牌行銷,如7-11販售星巴克商品,進一步擴大市場滲透。這是路易莎目前無法比擬的集團資源優勢。
四、品牌黏著策略:從動線設計到文化營造
▪️排隊玄機:星巴克改用橫向排隊設計,讓顧客能邊等待邊觀察製作過程、挑選櫃內甜點,提升加購率與參與感。
▪️圓桌設計:圓桌促進陌生人交流、提升座位彈性與社交氛圍,是討論與辦公的首選。
▪️畫杯文化:早期手寫顧客名字、塗鴉愛心的小細節,創造社群分享話題,即使後來改用貼紙,也維繫顧客情感連結。 (相關報導: 路易莎菜單飲料推薦》有9名都不是咖啡!內行人必喝飲料清單公開 | 更多文章 )
路易莎突圍策略與面臨的挑戰
一、本土擴張與在地經營優勢
路易莎成功之處在於熱壓吐司等輕食選項口碑佳,這些品項不造成營運負擔,效率高。選址集中在學生、上班族密集地區,提供插座、冷氣等設施,吸引長時間內用顧客。截至目前,全台擁有約560間門市,其中加盟店約380間、直營店約180間。目前積極進駐高鐵與捷運商圈(已有約20個點),並提升直營店質感,如市政府捷運站門市形象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