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2014年至2024年的資料統計,近十年來梅毒感染個案大幅增加,其中又以15至19歲的青少女最為明顯、從4例增至211例飆升53倍之多。對此台灣性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馮嘉玉、國教盟(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也針對現行推廣的性教育做出分析,認為大環境過度宣導性別平等、卻忽略了同等重要的義務,導致性健康、性安全因此被弱化。
青少年性行為「就像約唱KTV」
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遇過一名16歲少年在媽媽的陪同下就醫、透露生殖器出現白色分泌物,經檢查後才發現同時感染淋病、菜花,詢問之下才得知由於生活環境影響、加上不會跟家長聊到性的話題,導致少年因性生活複雜而染病。
另外也有家長向《CTWANT》反映,曾聽家中孩子透露會因為女同學被包養、高達14萬的月收入引來同儕之間的羨慕眼光,導致性病個案受到約炮文化、青少年對於賺錢認知的影響而急遽增加,導致近年性病求診的年齡層有越來越低的趨勢。
性健康、性安全遭嚴重弱化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引述性病個案指出,年僅10歲、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女童出現梅毒案例,顯見性教育明顯出現問題。作為國中健教老師的台灣性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馮嘉玉,也坦言政府近五年來偏重性平教育,導致青少年基於「擁有身體自主權」的立場忽略了性安全、性健康的義務同等重要;性平教育要學生勇敢說不,卻疏於培養全面的性觀念。
「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同,這作法早已跟不上時代」,談到台灣法定性行為的年齡,以及中小學性教育以16歲為分界去設計課程,馮嘉玉認為在大環境的刺激與複雜度都有別於以往的情況下,應該透過向下延伸、增加深度及廣度的方式,在小學就建立正確的性健康、安全觀念。
青少年誤入性病感染風險地帶
馮嘉玉指出,青少女由於子宮頸、陰道環境較為脆弱,不僅容易受到感染、對生殖系統的傷害也更為明顯。王瀚陽則呼籲可以在適齡階段透過約會app、自我保護的方式建立正確觀念,到了國中階段,則可運用更多技巧強化青少年對於性的應對進退。
對此馮嘉玉致力於推行「ABC防線」幫助學生遠離性病風險區;其中「Abstain(節制)」指延後發生性行為、「Be Faithful(忠實)」為單一性伴侶的重要性,最後「Condom(保險套)」則意在使用保險套、最大程度降低染病風險。 (相關報導: 「約砲看到本人」少女後悔:能不能不要做…他「撕破絲襪硬上2次」算無罪! | 更多文章 )
除了性教育師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亟需正視,在教學時的分寸拿捏同樣重要,王瀚陽呼籲衛福部、教育部應在宣揚性平的同時,透過兒少權益法修訂以提升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資源,才能有效整合、調整性教育課程內容,達到搶救青少年性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