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台灣內部的認同分裂狀態說起
近期關於陸配亞亞的事件,引起台灣社會的廣泛討論。亞亞因為在網路上發表武統言論被停止居留權,並且遭到(綠營人士?)輿論圍剿。但是,也有部分人(紅統?)質疑台灣社會是否對亞亞進行了集體霸凌,或者認為她受到的指責已經超出適當範圍。亞亞的言論涉及對台灣的武力威脅,這已經超越了言論自由應受的保障範疇。不過,即便如此,針對她的批評仍希望能盡量保持理性與節制,以維護台灣社會的公正與開放。不過,類似事情引起爭議的狀況很可能並不容易消弭。因為圍繞著亞亞事件,背後牽扯的是個龐雜、難解的認同議題。我的一個感觸是,台灣當前處境確實很困難,中共對台灣步步緊逼,欲圖統一,而台灣方面卻是:統人沒實力,被統不願意;不統不獨沒法理。而且,中共顯然已經極力收縮空間,不允許台灣長期實質獨立,遑論法理獨立。兩岸的對撞,似乎已經無可避免。台灣當前處境非常困難。
中共近年持續的文攻武嚇促統動作,似乎已經促使台灣內部分裂加劇。綠營人士當然是「義無反顧」朝向台獨路線大步邁進;同時,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反中共,並且更傾向台獨立場。問題是,也有些人是更倒向統派,甚至成為親中共人士。 統獨雙方關係也變得更加緊張,並且互相抱怨。像亞亞這種事件其實只是一個導火線,隨時還可能有其他事件引爆衝突。譬如,像「大罷免」這種行動除了反映不同認同者之間的矛盾,行動本身很可能又帶來遠大於亞亞事件的衝突。
台灣綠營的聲勢隨著執政時間的延長而增長,也隨著台灣民眾對中共與中國大陸的反感增長而增長。
而似乎是作為一種反作用力,隨著綠營聲勢的增長,台灣卻也出現了越來越鮮明的親中與親中共陣營。姑且稱呼那些親中共人士為紅統。紅統在台灣的出現,因素大概很複雜。除了中共的操作外,紅統陣營的出現,部分是因為對綠營的不滿,特別是不滿於綠營執政期間對藍營的壓制與帶報復意味的動作;也可能他們覺得在台灣內部缺少安全感,所以覺得需要找個中共這樣的大朋友。有些紅統人士則可能是恐懼戰爭,又基於民族情感,兩相結合而產生期待兩岸統一的心理,所以逕行選擇親共路線。至於會不會有人是出於誘惑或被操縱而成為中共在台灣的代言人,這種可能性恐怕也難以排除。
在兩蔣統治的時期,許多本省人覺得受了很大的委屈,所以對國民黨政府與外省人心有怨氣,這些怨氣未必已經得到充分緩解、彌合。綠營人士中不少人估計是抱著這種怨氣而集結,也因此可能在其執政時期可能有意無意會有帶報復意味的動作。至於綠營主張台獨路線,除了因為對中共疑忌,恐怕部分也源於前期對外省人與國民政府的不滿情緒而衍生出的對中國的整體反感,或者疑懼。中共近年對台灣的步步施壓,讓台灣民眾積累更多對中共/中國的不滿情緒;而綠營對台灣內部的親中共人士,或者所謂紅統人士,恐怕怒意更甚。除了舊怨,這下又增加了背叛者的聯想。
(相關報導:
風評:驅逐一位「陸配」之後
|
更多文章
)
反過來說,從泛藍、統派人士來看,省籍之間的恩怨早應該揭過、翻篇了(對此,藍綠認知可能存在很深的鴻溝),現在的綠營執政政權應該向前看,應該放棄省籍情結、放棄對國民黨政府的仇恨、嫌隙,不要再糾結這些曾經的恩怨、委屈。對泛藍人士來說,綠營的敵對情緒太深,執政措施太偏頗。對綠營的不滿,加上民族情感,甚至還有藍綠對立下安全感的不足,促使部分泛藍走向紅統。當然,中共的操作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藍營對綠營政權的批評意見,我有一些根本的不同意見,特別是關於對中共的看法與應持的態度。但是,藍營也有些對綠營的批評意見我是同意的。簡單說,我不贊成一種概括否定的思維,譬如把部分中國人的問題行為歸咎給全體中國人,並且因此形成整體反中的立場。這是一種過度「類化」的思考模式,是過度的否定。尤其我以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不管是不是所謂本省人,都有中國淵源。反中,在一定意義上會變成是自我否定,對自己身上的中國元素的否定。這一點,只要往深處想,就不難體會。(我常常批判中國社會,但是,我強調這不同於反中,也不是仇中。批判應該被正面看待,因為它是要指出問題,尋求改革與進步。)
綠營對中國或對國民黨政府、藍營支持者的過度反感、否定,也許舉下面的例子來討論。賴總統最近在二二八的講話中,說老蔣在二二八事件中因為”連連敗戰,為了確保來台灣統治,犯下了「滔天大罪」。這樣的說法,我就頗不以為然,認為說法明顯不符合歷史事實。特別是作為國家元首,這樣說恐怕就更不妥,因為國家元首應該有高度、有胸襟,不宜親一邊而與另一邊鮮明對立。如此恐導致內部分裂,不利團結。
我並不是說綠營都不應該批評老蔣。但是,尤其是以總統的高度進行的正式講話,還是要非常謹慎。說法明顯違背史實,很容易讓人覺得是預存成見、偏見。如此,會使批評本身失去說服力。
我預期,綠營未來繼續長期執政的可能性極高。執政者如何調和鼎鼐,促進團結,會是一項重要的考驗。尤其在面對對岸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綠營執政者如何不讓泛藍陣營人士產生怨恨,甚至倒向中共,行事應該非常謹慎。而我的一項最基本的建議就是:綠營(尤其是綠營政府)不宜「反中」,而可以且應該「反中共」。以下是我簡單提出的理由。
二、區分「中共」與「中國」
台灣的主要敵人是中國共產黨,而不是「中國」這個集體(不管是中國社會,還是中國這個國家)。中共是一個極權政權,對內壓迫中國人民,對外擴張霸權,並試圖以武力或其他手段併吞台灣。然而,「中國」涵蓋的不只是中共政權,還包括十幾億中國人民、流亡海外的中國民主人士,以及中國境內反對中共的群體,以及背後相關的歷史文化。策略上說,中國太廣大、太長遠,反中是不會有前途,也不會有積極意義的。進一步說,反中很可能會形成某種程度的自我否定。就算因為中共政權的影響,使許多中國人因此形成某種特定行為傾向,包括對台灣的敵意,以及對極權體制的偏好,這種情形也不會是永遠,更不是中國長期發展的應然。
中共想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等同於「中國」概念,這其實是褻瀆「中國」概念的動作。我們大可不必跟著起舞。跟著起舞,只是讓台灣更陷入法理上困窘的境地。綠營在這一點上,似乎因為和藍營不和,而傾向同意中共對「中國」概念的狹義定義,這是沒必要,而且會給台灣製造困擾的。
(相關報導:
風評:驅逐一位「陸配」之後
|
更多文章
)
三、反中共的必要性
我以為,中共的極權統治危害全球,包括台灣、香港、西藏、新疆及中國人民本身。中共對台灣的威脅不斷升級,包括軍事演習、經濟滲透、認知作戰等。中共的統治方式與台灣的民主價值格格不入,統一將意味著台灣自由民主的終結。
對我來說,中共的存在可能階段性地曾經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但是,它始終是個集體過激情緒反應的產物,而且被帶有極權統治的因子。它對中國已經造成極大傷害,而付出龐大代價的收穫卻有限。而且,這樣的統治模式很難再持續。此刻的中共恐怕已經陷入極大的困境。
我希望中共能夠主動做出一些根本的改變,特別是朝向民主化做出邁步的準備動作,尤其不應該是反向操作,去強調專制體制的優越性與民主制的危害性。而台灣更不應該在此時向中共這樣的專制體制低頭,讓中共這種專制體制更容易在中國繼續,甚至延伸到台灣,那會是兩岸共同的夢魘。
四、不反中的理由
台灣與「中國」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台灣文化、台灣人的血緣,都和中國難以完全切割。再者,中國文化中確實有些值得珍惜的內涵,一股腦拋棄,不但是極大的損失,甚至可能讓台灣社會陷入長期的失魂狀態。即使台灣要找到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核心,那也最可能是從廣義中國文化的大集合內開展出來的花朵,而不是憑空創造全新的文化核心。即使引進其他文化的元素,也未必可以直接移植其精髓,而比較可能是融合了某些中國文化的產物。
再者,如果把所有中國人視為敵人,會讓台灣喪失潛在的盟友,包括中國內部的異議人士、自由派知識分子及厭惡中共統治的人民。
台灣內部有許多自認為「中國人」或與中國有深厚淵源的人,「反中」言論會打到廣大的無辜者,甚至會引發台灣內部分裂。我認為這是不必要而且有傷害性的動作。事實上,我也不認為哪個台灣民眾真和全體中國人有仇,那主要是一種非理性的情緒發洩,需要被化解,或者被導向適當對象。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經濟上仍有深厚聯繫,過度切割反而可能讓中共更容易操作「兩岸一家親」的統戰話術。
許多中國人雖然不喜歡中共,但若台灣展現出「反中」立場,他們可能會被迫倒向中共,因為「愛國主義」是中共操控輿論的主要手段。國際上可能認為台灣不是單純爭取民主與自由,而是在進行狹隘的民族對立,影響國際支持。
台灣內部仍有不少人自認為「中國人」,這包括部分外省人、長期與中國有經貿往來的企業家,以及一些文化認同較為模糊的群體。若強調「反中」,這些人可能覺得自己被排擠,進一步削弱台灣內部的向心力,甚至可能被中共利用來分化台灣。
台灣的主要訴求應該是「民主、自由、人權」,而非種族或民族對立。許多國家與中國有深厚的經貿關係,若台灣表現出極端的「反中」立場,可能會影響這些國家對台灣的支持。
五、反中共而不反中的戰略價值
許多中國人對中共不滿,例如因為極權壓迫、言論審查、經濟問題等。台灣應該對這些人表示友善,而不是讓他們覺得台灣敵視整個中國。香港、新疆、西藏的異議人士,以及中國流亡民主運動者,都是天然盟友,台灣應該與這些群體結盟,共同對抗中共。
讓所有台灣人都認識到,中共才是敵人,而不是「中國」這個文化或族群概念。以「民主自由」作為凝聚共識的核心,而非單純的民族主義。
若台灣強調自己是反對極權,而非反華民族主義,會讓更多民主國家願意支持。以「自由民主價值」作為立場,而不是狹隘的民族對立,更符合國際趨勢。
當前台灣面對中共,很難繼續維持現在的實質獨立狀態,以及曖昧不明的兩岸關係,而必須做出抉擇:究竟是準備與中共對抗,還是準備接受中共的統治。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兩岸之間必有一戰。我並不這麼認為。但是,台灣如果不表明對抗姿態,那可能就意味著準備接受中共的統治。這就看台灣民眾是否願意接受這種選擇了。
但是,即使台灣決定與中共對抗,也應該對準真正的敵人,而非製造更多敵人。至少在概念上應該如此分辨。
台灣的真正對手是中共,而不是所有中國人。台灣的策略應該是反對中共的極權統治,並且與世界上所有支持民主、自由、人權的力量站在一起。這樣的立場,不僅能夠維持台灣內部團結,也能爭取更多國際支持,讓台灣在國際社會中佔據有利位置。簡而言之,我們應該反中共,但不應該反中。
反中共而不反中,也許會在實際操作中陷入一種敵我難辨的困難中。這可能是必要付出的代價。但是,這應該不是無法做到的難題。細部分辨,比全盤敵對,最後得失結果應該會大不同。只要避免情緒化面對問題,應該值得。
(相關報導:
風評:驅逐一位「陸配」之後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