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心理與行為之間普遍存在著一種「思」與「行」的落差,此處特指:觀念上知曉應如此,實際行為卻往往相悖,因為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做來落實這觀念,「知其然,不知其如何然」。比如,有人在觀念上贊成「要節約用水」,但如果去觀察他的日常生活,會發現他的很多用水習慣根本不「節約」,而是很浪費,因為他不知道「節約用水」具體要怎麼做。
「思」與「行」的落差,常常還不僅僅是缺乏「怎麼做」的「技術細節」,而是「觀念障礙」:自以為明白了,卻不知道實際上離開透徹的理解還相差很遠,「知其表面然,不知不知其實質然」。
對「中共≠中國」議題的盲點,即是以上兩者兼而有之:很多人在「單純概念」的層面完全同意「中共≠中國」、「中共≠大陸中國民眾」,但一到實務面,常常又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中共=中國」。這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稱呼、用「中國文化」頂罪中共黨文化、「文化視野缺臺」。
本系列的「給『中共≠中國』立規」,就是提醒這些反共者糾正自己不知不覺的「中共=中國」之言與行,從本文開始,按上文提到的「三個方面」,分2+1篇文章來分析,本文只談「名稱」。
慎用「中國」與「華」,從稱呼開始確立「中共≠中國」
稱呼,是在行動上落實「中共≠中國」的第一步,最簡單,效果最顯眼。此即,在稱呼「中共概念事務」時慎用「中國╱China」這個詞,以及一切由此衍生派生,或內涵相近的「中國概念」詞彙詞語,如「中華」、「華」、「中國人╱Chinese」、「中國文化╱Chinese culture」、「中華文化」、「中國政府╱government of China、Chinese government」、「對華」、「訪華╱visiting China」、「反華/anti-China」、「辱華╱insulting China」……,都要慎用。
有人或不以為然:稱呼「中國」,只是圖個方便而已,全世界都如此,不必大驚小怪。此言甚謬。「名稱」並非僅僅是日常稱呼上的「方便」,而是關係到「正名」與「定位」。兩千多年來,中國人都深信孔子所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正言順」和「名不正言不順」成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連力主「去中國化」的臺獨人,都要借用此觀念此詞語,鼓吹「正名制憲」。用「中國」來指稱「中共概念事務」,等同於將「中共」定位成「中國」,替中共「正名」,肯定其「中國身份」,「中共中國化」,「中共=中國」。換個說法即是,既然承認「中共≠中國」,為什麼還要用「中國」去稱呼「中共」?「中共≠中國」的提倡者難道不知道,或沒想到,用「中國」來稱呼「中共」,就是「中共中國化」、「中國化中共」,自己否定自己了?「慎用『中國』」的理由,即是如此簡單,簡單到大概無從作進一步深入論述。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消滅不了中華民國
|
更多文章
)
至於「全世界都如此」,確實,目前幾乎全世界都不區分「中共」與「中國」,「中共=中國」。但惟其如此,我們要做的,是因此而教育「全世界」學會「中共≠中國」,而非反過來隨大流,因為是「全世界」,便盲目跟隨。
用什麼來稱呼「中共」?
有「破」就有「立」,「破」了就要「立」;規定了什麼不能做,也要規定什麼可以做、應該做,否則會讓人無所適從 ── 不能用「中國」來稱呼「中共」,又該用什麼來稱呼諸多的「中共概念」事務?
答案很簡單,現成就有一大堆「中共概念」詞語,隨手拿來使用就是了:「中共╱CCP」、「中共國╱Communist China」、「紅色中國╱Red China」、「北京╱Beijing」、「北京政權╱Beijing regime」、「北京政府╱Beijing government」、「大陸中國╱Mainland China」或「中國大陸」……。如需正式稱呼,就使用中共政權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或PRC。此外,談到「文化」相關事務時,不應輕易地用「中國(中華)文化╱Chinese culture」來描述中共或大陸的特殊現狀,而應使用「中共黨文化╱CCP Culture」。
上述諸多稱呼中,「中共╱CCP」最簡單通俗通用,可以說,日常使用中70〜80%甚至以上的「中共概念事務」都可用「中共╱CCP」來指稱。現在已經有少量媒體,如位於溫哥華的「萬維TV」,法輪功系統的某些媒體或自媒體,會有意識地盡量稱呼「中共」、「中共國」,而非「中國」。西方也有此例。
雖然絕大部分的西方人,乃至西方最關注中共或中國事務的學者、政治人物,都不分或分不清「中共」與「中國」,但有一個「意外的例外」:英國倫敦的自媒體鋼琴家Brendan Kavanagh,他因在倫敦某車站的鋼琴公共表演區與一小群中共的「小粉紅」鬧衝突而突然出名。從那之後,這位本來與「中國」和「中共」幾無因緣的鋼琴家經常會遇到包括中共、大陸中國、香港、臺灣在內的「中國事務」課題。每當這時,他的稱呼相當清晰:稱呼中共時基本只用「CCP」,幾乎不會與「中國」相混淆,勝過絕大部分的「中國問題專家」。
特別說明:上述有一個詞語「大陸中國」,名列「中國大陸」之前,表示其重要性大於「中國大陸」。「大陸中國」並非筆者的首創發明,但使用者甚稀,上網幾乎查不到「大陸中國」的正式用法。回顧發現,依據「中共≠中國」原則,本人從2000年代初即開始停用「中國」來稱呼海峽西岸;2013年中開始慎用「中國大陸」,多用「大陸」;2016年開始正式行文時不再使用「中國大陸」來指稱中共╱大陸,而是用「大陸中國」。使用「大陸中國」的理由可另行說明。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消滅不了中華民國
|
更多文章
)
釐清「華」與「中」
另有一個字:「華」,也不宜濫用,在涉及「中共概念」時,應以「中」代「華」,比如,不說「對華」,應說「對中」;不是「對華政策」,而是「對中政策」;不是「反華/anti-China」,而是「反中╱anti-CCP」,或「anti-Beijing╱PRC╱Mainland China」,下文依此類推;不是「訪華╱visiting China」,而是「訪中╱visiting CCP╱……」;不是「辱華╱insulting China」,而是「辱中╱insulting CCP╱……」,等等。
以「中」代「華」的理由是,「華」是一個內涵範圍更廣的字。英文幾乎沒法區分「華」和「中」,兩者都是「China╱Chinese」;但在中文裡,此兩字有清晰差異,如「海外華人」並不等同「海外中國人」,但可以包括「海外中國人」,卻不能倒過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美國……等諸多國家的華裔都可稱「海外華人」,但絕非「海外中國人」,否則,會讓人誤以為他們是「海外的大陸中國人」(海外普遍理解「中國人」特指「大陸中國人」)。臺獨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承認自己是「華人」,亦即,「華」也包括了臺灣,臺灣人,甚至臺獨人……。因此,不能用「華」來等同「中共」或「大陸中國」。用「華」指稱「中共概念事務」,若非篡改縮減了「華」的內涵意義,便是錯誤擴張了「中共」的外涵。比如,這幾年海外的反中共思潮持續高漲,不少人稱之為「反華」,這當然錯,理由之一是,反中共者不乏海外華人,若稱他們的反中共為「反華」,這豈不變成「華人反華」,=自己反自己?有比這更邏輯不通的解讀歸納嗎?理由之二是,前文已提及,「華」也包括臺灣和臺灣人。這世界上的「反中共者」幾乎無人也同時反臺灣╱臺灣人,但若將「反中共」稱為「反華」,這豈非等於暗示,這些「反中共」者同時也在「反臺灣╱臺灣人」?
相對而言,「中」的內涵範圍可大可小,比「華」靈活,這是因為,「中」的原始初衷固然是「中國」,但「中」字後也可接「共」,於是它自然同時成為「中國」與「中共」的縮寫簡稱,有時「中=中共」,也有時「中=中國,但≠中共」,如,「對中政策」即可理解成「對中共政策」,沒問題,但「對華政策」呢?這個「華」是誰?包括臺灣嗎(見下一段)?經不起嚴謹的推敲。「中」的靈活性還表現在:語境的前後文如果是「共」,則「共」就是「中共」,而「中」可以回歸為「中國」,如我們可以說「反共不反中」、「親中反共」,在這裡,「中」當然就是「中國」,和「共」的區別非常清楚,「中=中國≠中共」。「中」,即是如此靈活,滿足「中共≠中國」、「華≠中共」的需要。
「華」與臺灣的關係
順便,臺灣的外交部直至數年前還稱國際友人訪問臺灣為「訪華」,但現在似已改稱「訪臺」。
按時代政治背景,臺灣稱訪問臺灣為「訪華」,與中共稱訪問大陸為「訪華」意義不同。臺灣稱「訪華」,顯示的是臺灣與「中國」的連接(華 → 中華民國 → 中國),但中共稱「訪華」,無意中排除的是臺灣(華=大陸中國╱中共=不包括臺灣)。主張統一的中共濫用「華」與「中國」,其實很愚蠢,因為絕大多數中共的「華╱中國」語境內涵都不包括臺灣,臺灣「被」中共用「華」、「中國」等詞彙「去中國化」了。可以說,在絕大多數場合,中共每使用一次「中國╱華」,就暗示一次「中國╱華不包含臺灣」、「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將臺灣「去中國化」、暗助他極力反對的臺獨一次。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消滅不了中華民國
|
更多文章
)
同理,只要用「中國」稱呼「中共」一次,也等於多承認一次「中共=中國」、「中共代表中國」,認可「中共≠中國」的人可得注意!
棄「簡體字」,用「正體字」
除了上述種種的「名稱」,另有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事物,即是「文字」的「形體」:簡體字VS正體字。先說明:「正體字」就是俗稱的「繁體字」。但一則「繁」字意義負面,二則「正」字不但意義正面,而且表示,這形體正是中國文字本來固有的「正統」,應該是中國文字的「官方形體」,故筆者從不稱呼其為「繁體字」,只名之為「正體字」。如此堅持,與前文論及的「名正言順」道理相通。
棄「簡體字」,用「正體字」,這具有政治、文化與美學的三重意義。
政治意義:簡體字或許不能算是中共的發明,但卻是中共正式採用的「官方文字」。本人沒有細究過中共對簡體字與正體字分別是什麼態度,但覺得他們的「官方態度」即是「罷黜正體,獨尊簡體」:他們只使用簡體字,官方場合絕不使用正體字。相對應,中華民國(臺灣)只使用正體字(民間坊間的「識正書簡」圖方便除外),乃至從官方到民間,隨意使用簡體字時不時會觸發「親共」的敏感性。可以說,簡體字已是中共的「身份識別象徵」與「意識形態象徵」。反共者不應隨意沿用簡體字,變成在形式上認可中共的「身份識別象徵」與「意識形態象徵」。
文化意義與美學意義本文略。「簡體字VS正體字」應單獨成一文,在其中探討文化意義與美學意義。
可使用「中國」的前提條件
什麼時候可以╱應該使用「中國」的名稱?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即可以,或應該使用「中國」。
條件一,描述的是與中共無關的「純中國概念事物」,如1949年之前的「中國歷史」,或中國文化相關事物,如「中國書法」、「中國古典文學」,等。
條件二,描述的「中國相關事務」也可適用臺灣,如春節、清明、端午等大陸與臺灣共慶的民間節日,可稱之為「中國傳統節假日」,而只存在於大陸的「十一國慶」即不能稱為「中國國慶」或「中國節假日」。再比如,要談「中國現代文學」,就必須包括大陸和臺灣兩地的現代文學,否則,只談大陸的,漏掉臺灣的,那就只是「大陸中國的現代文學」,而非「中國現代文學」。
不難理解,上述這個「包括臺灣」的「條件二」,牽連到臺灣地位歸屬的「國家認同」議題,臺獨人肯定不會同意「中國概念應包括臺灣」,此爭議在「文化視野缺臺」的相關文中再談。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消滅不了中華民國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