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核武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曾因克什米爾問題爆發兩場戰爭以及一場有限衝突。
但兩國為何爭奪該地?紛爭又是如何開始的?
這場紛爭持續了多久了?
克什米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是一個族群多元的地區,面積約8.6萬平方英里(約22.3萬平方公里),以湖泊、草原和雪山景緻聞名。
早在1947年8月印度與巴基斯坦自英國獨立之前,這個地區就已經是激烈爭奪的熱點。
根據《印度獨立法案》(Indian Independence Act)的劃分計劃,克什米爾可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當時的克什米爾「大君」((Maharaja,馬哈拉賈,印度語君主之意,是當地的管治者)哈里·辛格(Hari Singh)起初希望克什米爾保持獨立,但1947年10月,因應來自巴基斯坦部族的武裝入侵,他決定讓克什米爾加入印度,換取軍事協助。
此舉引發印巴戰爭,印度隨後向聯合國求助。聯合國建議舉行公投,以決定克什米爾的最終歸屬。然而,印巴雙方未能就該地區去軍事化達成共識,公投始終未能舉行。
1949年7月,兩國簽署協議,依照聯合國建議劃定停火線,克什米爾地區自此被劃分為印控與巴控兩部分。
1965年,印巴之間爆發第二次戰爭。其後在1999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支持的部隊進行了一場短暫但激烈的衝突。
至此時,兩國已宣告擁有核武。
時至今日,德里與伊斯蘭堡仍各自聲稱擁有整個克什米爾地區主權,但實際上只分別控制部分區域。國際間一般稱這些地區為「印控克什米爾」與「巴控克什米爾」。
為何「印控克什米爾」長期動盪不安?
在克什米爾地區,對於其應屬何方的意見強烈且充滿分歧。許多居民不願受印度統治,傾向於追求獨立,或與巴基斯坦合併。
宗教因素亦是一大關鍵:查謨-克什米爾地區逾六成人口為穆斯林,是印度唯一一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
過去三十年來,當地持續爆發武裝叛亂反對印度統治,造成數以萬計的人喪生。
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支持克什米爾分離主義武裝分子煽動局勢動盪,但巴方一再否認。
2019年,印度方面突然改變克什米爾的地位,使局勢進一步惡化。
根據印度憲法第370條,克什米爾歷來享有特殊地位,該地擁有獨立憲法、邦旗,除外交、國防與通訊的範疇外,具高度自治權。
2019年8月5日,莫迪總理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依照競選承諾,廢除該特殊安排。
此舉引發長達多月的緊張局勢,數千人被拘捕或軟禁,其後當地暴力事件減少。印度政府則強調基建、旅遊與投資改善,證明局勢穩定。
然而,拘捕行動仍持續進行,批評者指出,這種「穩定」是以犧牲公民自由與政治自由為代價換來的。
最新升級的局勢有多嚴重?此前克什米爾武裝分子襲擊事件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2016年,19名印度士兵在烏里地區遇襲喪生後,印度越過實際控制線(即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實際邊界)發動了「外科手術式打擊」,目標是所謂的武裝分子基地。 (相關報導: 《外交政策》看五角大廈的台海新戰略:太平洋布局更重視「跳島戰法」,而川普正在逼走盟友 | 更多文章 )
2019年2月14日,印度管轄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普爾瓦馬自殺式襲擊,造成超過40名印度準軍事人員喪生,是三十年來針對印度軍方最致命的襲擊,並引發一場大規模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