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MIT既是麻省理工•也是臺灣製造引導

《MIT史隆管理評論》原文版發行人蓋德寶 Deborah Gallagher(左三)、臺灣版發行人吳嘉璘(右三),英語致詞人吳統雄(中)。(作者提供)

上周四月三十日,美國大學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頂級期刊《MIT史隆管理評論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在臺北舉行臺灣版創刊酒會,由原文版發行人蓋德寶女士 Deborah Gallagher 與臺灣版發行人吳嘉璘董事長主持,我受邀擔任英語致詞人。

我指出當前全球糾結的核心就是管理問題,這個糾結是3大管理思想演變的結果,對各方個體,始終伴隨著利弊並存、相互推動,《MIT史隆管理評論》在上世紀也擔任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而這些思想早在中華歷史上發生,也產生過無數次繁榮、爭議、與問題解決的循環,我們有充分的參考架構可以解決當前的糾結。

我呼籲,MIT 是個強調跨領域整合,重視實務解決能力的大學,《MIT史隆管理評論》可以考慮組織臺美兩地的學者,針對川普與馬斯克的長期公開訴求,提出「陸美和則天下和,唯臺灣可作調人」的解決方案。(請參見本專欄《川普雲端支票 馬斯克落地兌現?》《策馬橫川,臺灣騎士何在?》《罵美、罵陸對人民何益?馴獸以禮才是本事!》)

指定法幣數位化 改善財務正義分配

蓋德寶發行人若將此提議,包括致詞所提的方向與實施方法的摘要,帶回去給同仁討論,在麻省理工追求跳脫框架的創新傳統下,或許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蓋德寶與我私下討論時,共同確認川普不是個知識取向的人,他就是目標簡單明確的商人:要賺錢、要省錢,他也是個為達目標,絕不吝惜使用權力、也可以三百六十度任意調整的人。

過去四年,川普屢次以 TikTok 為例,主張與大陸成立 50-50 的合資企業。近期,他更頻繁提及希望能與大陸「平等做生意」。

我們建議在臺灣成立以陸美合資緩衝區為主的「新型」國際金融中心,可達成川普的目標。這將是一個承載使命的金融中心,過去30年,美國的「製造業轉出」或稱「產業空洞化」,其實使美國資本家獲得極高利潤,否則不會形成今日的格局。但因為「財務利潤分配的極不公平」,產生了川普—以及普通人直覺的以為吃虧了。

我們建議的「臺灣新型國際金融中心」將與「指定收支法幣數位化」整合,亦即收支與貸出金額不得濫用,避免類似「二次房貸」的弊端。防止資金流入投機市場,避免過度槓桿化,可確保資金用於實際產業發展,降低金融危機風險。同時,經由合理分析,在資本利得端,建構一個AI 管理系統、形成較符合財務正義的利潤分配,使得大多數受「資本溝」「數位溝」限制的人民,也能夠合理共享到財務利潤。

馬斯克強調社會工程與臺陸美緩衝共榮區

蓋德寶發行人與我一致認為,川普可能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理解我們的提議,更未必能夠投入精力關注這類議題,但馬斯克是極少數可以說服他的人。 (相關報導: 徐勉生觀點:脫中入北就是一場騙局 更多文章

馬斯克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顯示他不僅關注技術創新,也試圖發動社會改革,他提過的具體行動包括:打破傳統銀行模式,建立更靈活的金融體系。關注財務正義與社會公平,可能認同指定收支法幣數位化的概念。尤其曾提出陸美經貿緩衝區構想,與臺灣金融中心的定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