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普再次將「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推上檯面,明確點名包括台灣在內的貿易順差國,聲稱應補上32%的關稅差額。這種計算方式,表面上是為了公平競爭,實際上卻是一種以市場作為籌碼的單邊壓力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台灣在全球貿易與金融體系中的脆弱位置──我們表面上享有順差,但在整體價值分配與體制主導權上,卻遠非受益者。
順差表象下的隱性風險:從對等關稅看台灣的全球定位與主權選擇
川普所主張的「對等關稅」,忽略了國際貿易中產品結構與服務出口的本質差異。舉例而言,美國企業如 Apple、Google、Microsoft,透過 SaaS 訂閱、App Store 抽成、雲端平台與專利授權,從全球收取高額數位利潤,這些「無形出口」從未計入傳統貿易統計,卻是壓低雙邊逆差的實質來源。當只看商品項目的稅率對比時,這種粗暴的關稅邏輯,與其說是經濟政策,不如說是一種政治性的算帳方式。
這場關稅戰的背後,其實根植於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從布列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掛鉤黃金的架構,到1971年尼克森關閉金窗口,美元成為全球唯一的純法儲幣;再到石油美元體系的建立,美國透過貨幣與能源的雙重槓桿,讓全世界的盈餘資金回流支持其龐大的財政與創新體系。
台灣則長期扮演這體系中的順差國角色。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企業普遍壓低工資與毛利,出口所賺取的美元盈餘,多半回流購買美債,表面上穩定匯率與資本帳,實際上卻是在補貼美國的赤字與產業升級。而當美國面對危機實施量化寬鬆(QE)時,這些資金外溢回亞洲,推升房價與資產價格。今日台灣青年難以負擔的高房價,其背後,不僅是土地與政策的問題,更與全球美元體系下的資本流動高度相關。
當台灣試圖自代工轉向自主創新——如發展本土品牌、自研晶片、布局新創技術或軍工產業時——卻往往遭遇「看不見的天花板」。美國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也波及整條亞洲供應鏈;川普政府對台積電施壓要求赴美設廠,則是一種利用產業依賴強化地緣控制的策略。這些都說明:市場與技術早已不是純粹商業邏輯所能決定的,而是被強權設計的制度性框架所主導。
面對這樣的現實,台灣不能只是被動因應。當前應思考設立具治理透明度與戰略導向的主權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將部分外匯與盈餘資產轉為主動投資,投向關鍵技術、能源安全、新興市場與本土產業升級項目。一方面分散美元風險,另一方面也可反過來支持台灣的長期戰略自主,避免陷入對單一資本市場的結構性依賴。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實:川普與未來可能回歸的美國政府,的確具備極強的霸權傾向。但對台灣而言,與美國維持合作仍是安全與經濟的重要支柱。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對抗或屈服,而在於政府是否能誠實與國人對話,讓全民理解我們在這個體系中的角色、我們的籌碼、我們的風險,以及我們的選項。
我們的籌碼包括:全球領先的晶圓製造技術、高度可靠的供應鏈管理、民主制度帶來的信任紅利、以及地緣位置上不可取代的戰略價值。這些都不是可以輕忽的資產,關鍵在於政府是否有能力將它們轉化為談判籌碼與產業轉型的資本。
面對變局,我們需要的是戰略誠實與制度創新。只有當國人理解真相,理解調整的必要性,我們才有可能在國際秩序變動中,守住自由、確保安全、創造新的自主空間。 (相關報導: 美中關稅戰重創中國工業 全國都有工人上街抗議騷動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跨國品牌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