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沉寂熱點再度引爆─喀什米爾襲擊與印人黨民族政策連環反應

印度喀什米爾知名風景區發生恐怖攻擊釀26死,大批軍警進駐首府帕哈甘。(資料照,美聯社)

4月23日,印控喀什米爾發生恐怖襲擊事件,有武裝分子向遊客開火,已造成26人死亡,另有20多人受傷。 喀什米爾地方民族主義組織「抵抗陣線」宣佈對此事負責。 印度官方立即發表聲明譴責,並派遣軍警追捕槍手。 印度官方還指責參與者包括巴基斯坦人,並誓言報復,南亞局勢驟然緊張。

那麼,本次事件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製造襲擊的「抵抗陣線(The Resistance Front (TRF))」是什麼組織、受誰支援? 近年喀什米爾發生了什麼相關事件? 執政的莫迪及印度人民黨政府及其政策又對喀什米爾局勢、全印民族關係產生了何種影響?

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的喀什米爾地區,歷史上屬莫卧兒王朝及之後的英屬印度管轄,但其保持了相當獨立性。 二戰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從英屬印度獨立、分治,穆斯林占多數的區域歸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占多數區域歸印度。 但喀什米爾是例外,其人口有80%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不足20%,但統治喀什米爾的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宣佈加入印度。

這就導致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喀什米爾歸屬的激烈爭議,以及多次戰爭和數百次小規模武裝衝突。 根據1948年停火協定,印度佔據喀什米爾五分之三區域(包括首府斯利那加)和四分之三人口,巴基斯坦得到剩餘區域和人口。

巴控喀什米爾基本都是穆斯林,與巴基斯坦本土沒有衝突,相對平靜。 而印控喀什米爾仍然是穆斯林占多數,印度本土則是印度教徒主導的國家。 所以印控喀什米爾居民反抗印度統治的和平抗議和武裝暴動時有發生。

而巴基斯坦方面通過各種管道,為印控喀什米爾反印勢力提供軍事、情報、經濟、外交支援,也讓喀什米爾局勢往往牽動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大國的博弈。 另外,中國、美國、前蘇聯等勢力也都不同程度加入到印巴及南亞的博弈,讓喀什米爾這一「南亞火藥桶」牽動世界。

面對棘手的喀什米爾,印度政府長期以「胡蘿蔔加大棒」方式對待。 一方面,印度政府給予喀什米爾高度自治權,設立“查謨與喀什米爾邦”,在印度憲法中加入對喀什米爾特殊地位的確認和保障(“第370條”)。 另一方面,又派遣安全部隊嚴厲打擊反叛分子、鎮壓抗議活動、清洗親巴人士。 就印控喀什米爾幾十年的情況看,印度中央政府的政策雖整體維持了印控克區的統治,但反印非暴力抵抗仍一直存在,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 許多喀什米爾人仍然希望脫離印度獨立,或加入巴基斯坦。

當持印度教民族主義立場的印度人民黨,取代世俗主義、較強調民族平等的國民大會黨,成為印度執政勢力後,強化了印度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並強力打壓穆斯林、錫克教徒等非印度教勢力。 這導致一些反抗,有和平抗議,也有恐怖襲擊。 2019年2月發生在喀什米爾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40名安全人員死亡。 這反而給了莫迪及印人黨政府以鎮壓和剝奪自治權的口實。 (相關報導: 喀什米爾恐攻犯人拍下暴行 遊客背不出伊斯蘭教宣言即刻槍殺 更多文章

2019年8月,印度國會通過決議、總統頒布總統令,撤銷了憲法370條對於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和權利的規定,終結了其長達67年的高度自治,將克什米爾地區直轄於印度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