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資當行動ATM?印度突襲福斯、三星要求補繳鉅額稅金,跨國企業人人瑟瑟發抖

2017年4月18日,一面中國國旗在福斯汽車的標誌附近飄揚。(美聯社)

印度對外資企業的待遇,長期一直被人詬病,許多跨國企業進軍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經濟成長最快的巨大市場時,往往得面對繁文縟節、過度監管與突如其來的鉅額稅單。這幾個不確定因子,讓無數個知名企業因此踩到地雷,甚至得付出鉅額成本與時間,才能勉強從困境中脫身。當地一名資深稅務律師無奈地對外媒表示,「印度的稅務部門根本就是塊法外之地。」

《金融時報》(FT)報導指出,印度稅務機關近期再次對多家跨國企業,開出鉅額稅單要求補繳,此次受害者包含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以及來自南韓的起亞(Kia)與三星電子(Samsung),陸續收到總額超過20億美元(約新台幣650.5億元)的稅務通知,也成為外界批評印度稅務機關「掠奪手段」的最新例證,這些做法很可能進一步削弱外資對印度的信心,甚至讓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高喊要「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或「讓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基地」的想法成為泡影。

班加羅爾創投公司總裁帕伊(Mohandas Pai)受訪時就批評,如今的印度稅務單位仍深受「社會主義」官僚文化影響,「那個時代將企業家視為詐欺分子!」在他看來,印度稅務審核系統早已崩壞,稅務官甚至可以隨意行事,沒有人會進行審查,政府還打算修訂新的《所得稅法案》,法條還將允許稅務人員,在未經司法批准的情況下,存取電子郵件、社群與雲端資料,根本完全缺乏制衡機制。

外資最大夢靨

在此之前,遭到突襲補稅的外資,還有跨國電信沃達豐(Vodafone)和英國凱恩能源(Cairn Energy),兩家公司分別收到一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追溯補稅帳單,讓兩家企業被迫與新德里當局對簿公堂,耗費多年纏訟、才透過國際仲裁勝訴。

韓國街頭的三星手機廣告。(美聯社)
韓國街頭的三星手機廣告。(美聯社)

面對歷年來大型外資的補稅案,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南亞事務負責人喬杜里(Pramit Pal Chaudhuri)表示,如今的印度法律根本不合時宜,許多條文內容寫得非常糟糕,經常造成解釋空間非常大,而出現許多例外或挑戰機會。另一位常駐孟買的資深稅務律師也抱怨,印度稅務機關會「紅標」某些案子,主動要求展開調查,「但他們怎麼選案、什麼時候選,過程完全不透明。」

前文提到的三個最新受害者當中,福斯汽車補稅案是目前金額最高的一件,印度稅務機構要求該企業,補繳折合14億美元(約新台幣455.3億元)的稅金,指控該公司將整車零件故意誤報為「單一零件」進口,而非較高關稅的「整套散裝車件」(completely knocked down units)進口再組裝,藉此逃稅長達12年。面對這突如而來的懲罰稅單,福斯隨即提起抗告,雙方目前正由孟買高等法院進行審查。 (相關報導: 中國抵制、波音其實不用怕?《日經》稱退貨客機可能轉給印度,該國航空市場「缺很大」 更多文章

2025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印度總理莫迪召開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2025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印度總理莫迪召開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福斯在抗告文件中提到,他們一直符合稅務機關過去的指導方針,反控政府官員「斷章取義」。此外,福斯也警告莫迪政府,這項補稅對外曝光後,將使更多外資對印度的進口與稅務政策,產生更大不確定感;而印度官方隨後也強硬回覆,拒絕撤銷補稅通知,指責福斯的要求毫無根據,一旦開啟撤銷先例,對該國稅收將帶來「連鎖且災難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