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龍頭大廠「加速撤出中國」!頻被阻撓煩了:考慮向台灣採購

蘋果正在試圖將產線移出中國,轉向印度或台灣等地。(美聯社)

面對美國重啟關稅施壓,蘋果(Apple)及其主要代工夥伴鴻海正加快布局印度,企圖逐步鬆脫對中國製造的高度依賴。然而,中國當局近期對設備出口設下關卡,延宕報關進度,形同變相限制iPhone產線遷移,引發供應鏈不滿。據了解,蘋果已考慮繞道第三地採購設備,包括台灣、日本與韓國。

川普關稅升溫 蘋果產能轉出中國→轉單印度

自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大規模封控以來,蘋果便啟動「去中化」策略,尋求建立多元生產基地。如今面對川普拋出新一輪關稅威脅,蘋果正加快行動,目標是在中長期內將約50%的iPhone產量移至境外

據悉,目前印度每年可組裝約3,000萬至4,000萬支iPhone,已占全球五分之一。根據供應鏈消息,蘋果今年計畫進一步擴大印度產量,增幅估計達一成。印度擁有龐大勞動力與政策支持,被視為接替中國的潛力基地。

中國不樂見製造業外流 供應鏈另覓設備來源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地方政府正試圖挽留產業鏈,為防止大規模產業轉出,不僅透過政策勸阻供應商削減本地職位,甚至針對出口申請進行審查拖延,形同設下「無形門檻」。

過去僅需數週即可完成報關手續,如今部分設備出口程序竟需等待數月,甚至遭駁回而無法出境。此舉使得包括鴻海在內的供應商無法如期部署海外生產線,供應商間已出現憂慮聲音,擔心產能移轉時程再度拉長。

台灣有望「取代印度」被蘋果看上

在當前情勢下,蘋果已開始評估由中國以外的地區採購生產設備,並協助供應鏈於東南亞新設廠房,考慮的地區包含台灣、日本及韓國。 (相關報導: 台灣「隱形冠軍」4天接單325萬!1實力站穩市場,可望搶到上億元合作 更多文章

雖然非中制設備價格較高,測試周期也需時一年以上,但蘋果仍願意承擔成本與時間,目的是確保產能轉移進度不再受限於單一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