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打造台灣成為海洋經貿自主性國家

台灣應善用在全球分工體系的優勢,打造海洋經貿自主性國家。(圖/高雄港務分公司提供)

台灣以貿易立國,拜全球化之賜,憑籍優異的海島地緣特性,以厚實的產業基礎與雄厚資本、 卓越的國際分工管理與運籌行銷能力,配合蓬勃發達的高科技產業,不斷拓展我國在國際社會包括中國大陸的經貿投資、合作領域,並在全球資訊科技產業中開疆闢土,成為高科技全球供應鏈、裝配線等全球分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水平分工角色,藉此擴展了台灣與全世界的實質關係,使得世界不能忽視台灣在全球經濟上的影響力。

為期在現有基礎上,打造台灣成為海洋經貿自主性國家,建議政府加強下列事務,析述如后:

1、提升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的優勢,建立全球運籌中心:「全球化」的意義不單是指企業跨國銷售、採購,或者是成為一個成功的進出口商,而是更進一步地指企業具有高協調度的國際運作流程,也就是企業能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貨物、資訊、 財務及工作程序四項營運機能串聯起來,使其相互運作、流通順暢,而「全球運籌」是達到全球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做好全球運籌管理,企業可加速建立競爭力及成為全球化企業的核心能力。因此,面對全球化激烈的競爭,企業為因應全球化趨勢,以「營運總部」的概念,運用通訊 與資訊科技,驅動物流機制,整合區域與全球資源,並強化核心能力,形成一堅實的供應體系 ,用以快速生產、即時交貨,並分享衍生的資訊情報,滿足顧客需求、創造價值。這是「全球運 籌」的意義,其主要概念是透過物流、資訊流、商流及資金流的整合,以多國規劃並執行企業 運籌管理活動的方式,將產品的訂購、製造、銷售與存貨管理做最佳的組合,藉此提升企業在 全球化營運的總體績效。

以全球運籌中心的意義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功能而言,台灣無論是在地理位置上所具有的海、空轉運的便捷性,或者是蓬勃發達的資訊產業與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及在國際分工體系上的卓越管理組合能力,均可提供國際間快速的物流、資訊流、商流及資金流,做最佳的整合, 達到及時的交貨服務。由於發展全球運籌管理可提高國內生產毛額,增加就業機會,並打破地理疆界,瞭解優勢供應鏈何在,將最有利於顧客與公司的供應鏈組合起來,故而台灣如能善用 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產業的特性,在既有的基礎上加強在全球運籌方面的運作,不僅可提提升 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跟全球各重要產業國家緊密連結,做最佳的全球佈局,並且可讓台灣 在國際經濟轉型的趨勢中免於中國吸金效應所產生之邊緣化,去除東協加三及台商投資大陸 對我整體經濟的不利影響。 (相關報導: 杜宇觀點:報告總統台灣不是海洋國家! 更多文章

台灣地理上處於歐美與亞太地區連接支橋樑地位,具有海、空轉運便利之優勢,與新加坡、 香港和上海等重要鄰近港口相較,台灣與亞太地區主要港口及西太平洋主要城市間之平均航行時間最短,且台灣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又有高科技產業技術與研發能力,能適時配合部分租稅優惠,如再結合自由貿易港之功能設計,將上述優勢結合,當可創造物流轉運之利基,充分提升台灣之國際競爭力,實現「全球運籌管理中心」之政策目標,為台灣帶來更多商機。目前台灣的企業在從事全球運籌管理時,面對如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