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貿易立國,拜全球化之賜,憑籍優異的海島地緣特性,以厚實的產業基礎與雄厚資本、 卓越的國際分工管理與運籌行銷能力,配合蓬勃發達的高科技產業,不斷拓展我國在國際社會包括中國大陸的經貿投資、合作領域,並在全球資訊科技產業中開疆闢土,成為高科技全球供應鏈、裝配線等全球分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水平分工角色,藉此擴展了台灣與全世界的實質關係,使得世界不能忽視台灣在全球經濟上的影響力。
為期在現有基礎上,打造台灣成為海洋經貿自主性國家,建議政府加強下列事務,析述如后:
1、提升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的優勢,建立全球運籌中心:「全球化」的意義不單是指企業跨國銷售、採購,或者是成為一個成功的進出口商,而是更進一步地指企業具有高協調度的國際運作流程,也就是企業能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貨物、資訊、 財務及工作程序四項營運機能串聯起來,使其相互運作、流通順暢,而「全球運籌」是達到全球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做好全球運籌管理,企業可加速建立競爭力及成為全球化企業的核心能力。因此,面對全球化激烈的競爭,企業為因應全球化趨勢,以「營運總部」的概念,運用通訊 與資訊科技,驅動物流機制,整合區域與全球資源,並強化核心能力,形成一堅實的供應體系 ,用以快速生產、即時交貨,並分享衍生的資訊情報,滿足顧客需求、創造價值。這是「全球運 籌」的意義,其主要概念是透過物流、資訊流、商流及資金流的整合,以多國規劃並執行企業 運籌管理活動的方式,將產品的訂購、製造、銷售與存貨管理做最佳的組合,藉此提升企業在 全球化營運的總體績效。
以全球運籌中心的意義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功能而言,台灣無論是在地理位置上所具有的海、空轉運的便捷性,或者是蓬勃發達的資訊產業與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及在國際分工體系上的卓越管理組合能力,均可提供國際間快速的物流、資訊流、商流及資金流,做最佳的整合, 達到及時的交貨服務。由於發展全球運籌管理可提高國內生產毛額,增加就業機會,並打破地理疆界,瞭解優勢供應鏈何在,將最有利於顧客與公司的供應鏈組合起來,故而台灣如能善用 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產業的特性,在既有的基礎上加強在全球運籌方面的運作,不僅可提提升 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跟全球各重要產業國家緊密連結,做最佳的全球佈局,並且可讓台灣 在國際經濟轉型的趨勢中免於中國吸金效應所產生之邊緣化,去除東協加三及台商投資大陸 對我整體經濟的不利影響。
(相關報導:
杜宇觀點:報告總統台灣不是海洋國家!
|
更多文章
)
台灣地理上處於歐美與亞太地區連接支橋樑地位,具有海、空轉運便利之優勢,與新加坡、 香港和上海等重要鄰近港口相較,台灣與亞太地區主要港口及西太平洋主要城市間之平均航行時間最短,且台灣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又有高科技產業技術與研發能力,能適時配合部分租稅優惠,如再結合自由貿易港之功能設計,將上述優勢結合,當可創造物流轉運之利基,充分提升台灣之國際競爭力,實現「全球運籌管理中心」之政策目標,為台灣帶來更多商機。目前台灣的企業在從事全球運籌管理時,面對如下挑戰:
(1)目前企業從事物流作業仍面臨貨櫃於不同關區通關限制,整合跨關區關務作業、同一關區不同碼頭間押運限制等通關程序以及貨品檢驗程序上的限制。
(2)台灣國際港阜仍存在行政效率較僵化的公營單位經營型態等瓶頸,經營競爭力較香港、新加坡薄弱,若不克服港阜經營體制上的限制,將無法與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競爭, 進而影響運籌效率。
(3)跨國營運活動的障礙,主要為貿易管制法令的限制、額外 增加的租稅負擔以及國與國間貨物流通的時效性問題。
為同時解決上述三大問題,國外發展出自由貿易港之觀念,劃設特定區域作為開放度最高 的經濟區,甚至將自由貿易港視為境外之地,以特別立法排除國內原來形成障礙之法令,尤其 是關務行政和課稅領域防線的調整,另輔以儲運作業效率及深層次產製加値等功能,使自由貿易港能滿足供應鏈之各種需求,成為主導國際間貿易之樞紐及集散、交易中心。台灣目前須加強自由貿易港多方面的功能設計。
為因應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的挑戰, 企業能縮短貨物運送時間、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台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應包括:
(1)為維持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政府應正視電子商務對台灣國際貿易的影響,輔導國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與國際大廠,以合作或策略聯盟進入市場。
(2)應針對發展電子商務的關鍵性、共通性技術加以發展或提出解決方案。同時並制訂相關交易標準,因應未來虛擬企業衍 生的法制及商業活動,以克服技術面的問題及建立全球運籌所需之電子商務機制。
(3)「運籌中心」應跟「工業園區」相互整合,以適應快速的全 球競爭與物流作業需求。對於過去業者在資訊整合方面所面臨之瓶頸,一方面必須改善計有的電信網路系統,便捷資訊 傳遞,一方面則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並協助強化物流整合能力,以增進企業訂單處理、貨物運送及存貨管理的效率,方能在講究速度與資訊的新世紀國際競賽中,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4)善用台灣的優勢。台灣要掌握世界潮流與發展契機,必須充分發揮台灣地理區位及廠商優勢部位,與國際採購接軌, 突破內在制限,致力解決不合時宜的相關法令規章、土地取得、人才培育等基礎建設問題,以協助廠商朝更自由化與國際化發展。政府應善用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製造業既 有之優勢,一方面建構便利的交通運輸系統,另一方面運籌 管理系統應達到效率化、精確化與及時化的水準。在此基礎上,政府應致力整合,協助國內外企業以台灣作為「全球運籌管理」之據點,發展台灣為兼具研發、行銷、資金調度等完善功能的「全球運籌管理中心」。
(相關報導:
杜宇觀點:報告總統台灣不是海洋國家!
|
更多文章
)
2、加強研究創新,建立品牌與行銷,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台灣過去做專業代工,致力於改善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現在美國大廠如IBM、HP、COMPAQ委外代工策略已經有所調 整,轉向較重視代工廠商基礎技術的開發、產品的創新及市場服 務,台灣正好可利用過去代工累積的研發能量及經驗,專注於開發設計硬體及市場服務的整合,提升代工的層次,進而強調技術 創新與產品整合的服務。這幾年,台灣在經濟全球化中已獲得較厚實的利益,改變了全球供應鏈體系所扮演的角色,在知識經濟產業國際分工體系中從代工製造〈OME〉轉為設計製造〈ODM〉及自有品牌 製造〈OBM〉,未來要加強研究創新、開發,建立更高階的自我品牌,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對此,政府 在既有的基礎上,一方面要改善台灣研究創新的環境,以優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及適合先進國家人民居住的生活環境,吸引國外人才來台定居,引導廠商、學術研究機構從事高階段研究創新工作,突破台灣在某些高階技術領域無法自我創製、一直仰賴外國之瓶頸。另一方面 ,由於近幾年台灣優秀的理工人才因高科技廠商優厚待遇,越來越多人獲得碩士學位後即不願再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政府對此已擬訂獎勵、培養台灣學子赴國外知名大學研修再返國工 作之辦法,現在必須加快步伐予以落實。同時,大學教育必須「服務業化」,亦即大學的功能除了基礎科學與人文教育外,必須扮演服務企業,為產業提供人才的角色:
(2)大學應有詮釋權,視市場的需要,自由調整系所的設立與招生名額。
(3)國內大學必須加強與國外知名大學的互動與交流,以確保在經營方向與教學品質上跟得上國際腳步。 如此大學與企業結合、人才與就業市場結合不但能即時提供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可以解決失業問題。而當新的商機出現或經濟發展遇到瓶頸時,更能經由自我調適的功能而 發展出新的產業。
此外,自我改造是因應國際市場競爭情勢,調整產業結構的不二法門。在資訊革命、知識 經濟時代來臨的今天,台灣可仿效工業先進國家的作法致力於:(1)更多產業自動化流程設計投資 (2)再加強電腦處理與網路的運用 (3)往高附加價值商品與服務轉型 (4)市場行銷範圍的多元化 (5)客戶導向的企業經營 (6)職業訓練的推廣。台灣已晉升為已開發國家之列,須長期致力於上述六項 工作,才能建立自主的經濟體,不能像以前一樣依賴短期的掙扎而前往中國投資。
(相關報導:
杜宇觀點:報告總統台灣不是海洋國家!
|
更多文章
)
3、提升整體投資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台灣要吸引台商回游及外商赴台投資,政府除須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外,更要修改相關法 規,引進外勞,降低產業生產成本。此外,台灣的法規制度是否能對產業發展產生推陳出新的機制,協助產業體質的調整與升級,避免造成產業空洞化,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故而, 在產業結構轉型方面,政府要擬訂可行的政策,積極輔導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技 術密集產業,可先根據個別產業特性輔導轉變為更具附加價值的產業,再伺機往觀光、保險與金融等服務業、生化及資訊科技產業方面方展,同時加強對企業主與勞工有關產業轉型必備 知識與技能之再教育與輔導。4、改善行政效率,吸引外國企業赴台投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台灣有極為優越的地理環境與經濟實力讓我國成為全球的「世界島」,應加強「行政效率」。吳祥輝在「驚嘆愛爾蘭」一書中建議政府如果能以愛爾蘭經驗為師,從建廠的制高點下手,也許會是「對症下藥」。吳在書中表 示,愛爾蘭官方最津津樂道的是「效率」;據稱,平均每一週都有一個「取經團」到都柏林。愛爾 蘭吸引外資的手法全面而大膽,電腦、軟體、製藥、金融服務成為爭取的主要目標,並承諾給予百分之十優惠稅率;招商宛如全民運動,招商單位,人人都是獨當一面的業務員。企業最重效率,深深被愛爾蘭的效率所吸引。廠房政府蓋好,再出售或出租。還沒蓋客戶就先 找好,良身訂作,包括硬體和軟體。如何節稅、招募人才,廠房大小設備等等,都有專門窗口 和專人,提供所有的資訊服務和顧問服務。如果是大型投資案,企業貿易部還可以協調其他部 會進行。這個措施最值得台灣參考。然而,由於台灣跟愛爾蘭不同的發展條件,此種全面性招商未必全然可行。 在新的國際分工架構下,外國直接投資與國際性的併購、接管大幅度增加 ,也會讓跨國公司的權力越來越集中,進而左右一國的經濟發展。故而,不如像中國與南韓吸引外商,授權地方政府成立「外商投資區」,以個案的方式滿足外商不同需求的做法較為務實 有效。由於台灣幅員不大,與外商的交涉工作可由地方政府來做,亦可由中央政府來做。但不論由誰來主導,政府皆須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中央政府也必須革除對外資的「審議心態,改為積極協助的態度」。此點與吳先生的主張相同,同樣都涉及政府「行政效率」的問 題。 但政府的「效率」問題非常複雜,除了吳在書中所提不是經濟問題,而是「一種擔當,幾個硬肩膀」的哲學問題外,更牽涉及台灣煩瑣的法律規章,以及台灣的泛政治化與媒體的無限上綱等外在環境因素。就像政府以前建構高鐵與高雄捷運因採取較先進的BOT方式,引起在野黨及媒體在未有具體證據下即強烈抨擊主事者涉及「官商勾結」的情形一樣,政府首長及事務官未來可能因這些案例,在需要較有擔當能力的公共建設與招纜外商等公共領域中不 敢突破創新、有較積極的作為,以致將嚴重影響政府行政效能。台灣除了特殊的政治環境限制了政府的「大展身手」外,我國規劃的文官體制雖然穩健,但因整體文官體制過於強調穩固,而流於保守有餘、創新改革不足,以致公務員缺乏積極任事、勇於負責的精神,這是國人對公務員普遍的評價。故而,政府要加強行政效率,除要加強 行政組織的改革外,更要對傳統的文官體制與文化,從文官考試、人才培養與陞遷、分工合 作、責任劃分等到提高待遇、強迫退休制度之建立等,作全面性的改革,建構「負責、專業、競 爭、效率」的現代化文官體制,方能激發每位公務員的潛能,培養勇於任事的工作態度,有效 提升我國公部門的行政效率,因應全球化挑戰。5、全球發展策略思維:台灣在東亞政經發展的因應對策:
(1)從WTO出發佈局全球發展策略:在全球逐漸形成「地球村的發展趨勢下,我加入WTO就是讓台灣進入全球「經貿聯合國,和全球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分享資源與制定政策,故我須 有效地利用WTO架構下的經貿規範,加強與東亞其他國家的經 貿關係,並有計畫地規劃類似建構FTA或RAT的關係,以拓展 台灣的全球市場。
(2)順勢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利基:在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機制 動力運作下,兩者可以並行不悖的推動,而且相互對流與應用, 台灣可以在區域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環節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漸融入世界體系的同時,也同時融入區域組織,也就是走向「東亞經濟」和接軌「世界經濟」的策略,才能確保台灣的利益和安全。
(3)在大陸市場與東南亞市場之間佈局策略:要發展台灣與東亞的政經關係,其關鍵點仍在兩岸關係的改善,如果兩岸關係不改善,兩岸在東南亞的經貿競逐上將日益激烈。然而, 就兩岸關係的經貿發展而言,如果台灣沒有獲取東南亞市場的優 勢,也將相對降低台灣對中國的經濟籌碼。在中國加入 WTO和建立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後,台灣經濟在東亞區域上有被中國與東南亞邊緣化的可能。因此,如何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之間做適度的資源配置,來獲得兩大市場的利益,才能保障台灣的經貿利益。
(相關報導:
杜宇觀點:報告總統台灣不是海洋國家!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