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統戰」一詞在台灣社會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幾乎成了兩岸交流中一個難以迴避的敏感詞彙。特別是當我們看到「青鳥」行動所傳達的憂慮,或是網路上如「八炯」等意見領袖對其鋪天蓋地的示警,似乎任何與對岸的互動,都可能被迅速貼上「滲透」、「收買」的標籤,描繪成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這種氛圍下,許多人感到不安與疑懼,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兩岸數十年的分隔,不同的政治體制與歷史記憶,自然會讓人們在面對對岸時,多一份警惕與防備。
然而,在承認這份警惕的合理性之餘,我們或許也該反思:將所有來自對岸的互動,不分青紅皂白地歸結為「統戰」並一概拒斥,是否真的符合台灣的最佳利益?這種做法,會不會像為了怕吃到蟲,而將整顆或許仍有甜美果肉的蘋果丟棄?
我們不妨暫且擱置對岸如何定義「統戰」這個詞彙,直接審視那些被廣泛批評的實際案例。例如所謂的「惠台措施」,從早前的「31條」到後來的「26條」,內容多涉及台灣人在大陸就學、就業、創業及生活的便利性。客觀來看,這些措施與世界各國積極吸引人才、資金的政策並無二致。當然,我們不必諱言其背後必然存在的政治意圖,希望藉此拉近心理距離。但對於那些選擇在大陸發展的台灣同胞而言,這些措施確實解決了他們在異鄉打拚時遇到的實際困難,提供了具體的便利。若僅因「統戰」疑慮便全盤否定,是否忽略了這些台灣人追求個人發展的權利與需求?
再看看兩岸間的經貿與文化交流。數十年來,無數台商在大陸找到了廣闊市場,實現了企業成長,同時也為當地經濟做出貢獻;眾多台灣青年赴陸求學、就業,不僅開闊了個人視野,也無形中促進了世代間的理解;學術、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更催生了不少創新火花。難道這些互動的成果全是虛假,全是包藏禍心的「糖衣毒藥」?如果因為恐懼「統戰」而選擇自我封閉,切斷這些聯繫,最終損失的恐怕是台灣自身發展的動能與機會,尤其是在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下,孤立並非良策。
某些將「統戰」描繪成無所不能、無孔不入的邪惡計畫的論述,恐怕過於簡化了複雜的現實。將所有參與交流者都視為被蒙蔽或被收買的對象,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觀點,不僅顯得武斷,甚至可以說是對現實的「不專業」解讀。它低估了交流本身的多樣性與互惠性,更嚴重低估了台灣人民的智慧與判斷力。台灣社會的成熟度與韌性,足以讓我們的人民在接觸外界資訊與機會時,保有獨立思考與自主選擇的能力。將所有赴陸交流者都視為易受操控的個體,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同胞的不信任。
因此,面對兩岸交流,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的恐懼與排斥,而是更務實的態度與更堅定的自信。我們應當學習區分正常的民間往來——無論是商業、學術還是文化性質——與那些可能夾帶特定政治意圖、甚至損害台灣利益的行為。我們必須對台灣的民主制度、自由價值與多元文化抱有深刻自信,相信真正的自信來自於開放與理解,而非隔絕與恐懼。對於對岸的任何提議或機會,都應進行冷靜、務實的評估,權衡利弊得失,而非僅憑標籤做出反應。同時,資訊的透明化與多元化至關重要,唯有充分的資訊流通,才能讓公眾做出理性的判斷,避免被單一的恐懼敘事所綁架。
將「統戰」塑造成一個虛擬的、無所不在的巨大威脅來恫嚇社會,或許能在短期內凝聚特定的政治動員能量,但長遠來看,對台灣的整體發展並無助益。它只會讓我們畫地自限,錯失潛在的發展契機,更可能加劇社會內部的猜忌與分裂。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維護台灣主體性與民主價值的前提下,以智慧和勇氣去處理複雜的兩岸關係,務實地管理交流,趨利避害。這需要我們擺脫被恐懼支配的慣性,以更開放、理性、自信的姿態,去面對、去選擇,別讓簡化的標籤,限制了台灣前行的視野與可能性。 (相關報導: 419反統戰遊行上街頭 醫酸「台灣史上首次」:由民間發起挺當權者運動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暨南國際大學國企系副教授、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