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上大學、16歲讀博士,神童最後竟變啃老族!他的故事揭露教育最大陷阱

中國神童張炘煬,年僅16歲即攻讀博士,卻在拿到博士學位後,靠父母接濟過活。(示意圖/張曜麟攝)

編按:中國神童張炘煬,年僅16歲即攻讀博士,被譽為天之驕子,卻在拿到博士學位後,走上令人惋惜的道路——沒有穩定工作,靠父母接濟過活。他的故事,揭開了拔苗助長式教育背後潛藏的巨大危機,也讓無數父母深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本文深入解析張炘煬的成長軌跡,並提出三個給家長的重要提醒,讓孩子走得更穩、更長遠。

早上,我寫了一篇文章談中國神童張炘煬,也得到了朋友們不錯的迴響。但其實這個故事沒有寫完,還有後半段。

張炘煬從小展現過人數學天賦,曾獲得多個國際數學競賽金牌。10歲讀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應用數學博士班,一路破紀錄地前行。媒體曾稱他是中國最年輕的博士生候選人,是天之驕子。但故事沒有像童話般走向光明。

現在的他,沒有也不想要有穩定的工作,每兩三個月靠父母匯款四萬多台幣生活。他認為當初之所以拼命念書,是因為爸媽承諾他只要唸到博士,就會在北京買間房子給他。後來,他拿到了博士學位,才發現房子沒來,人生也成了一場空。

更令人心酸的是,他曾透露自己其實有機會出國留學,但父母擔心花費高、控制不了他,堅決反對。他也曾想暫緩學業,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但爸媽堅持要他一路快轉向前。為了讓爸媽開心,也為了兌現那間承諾中的「北京房產」,他選擇了服從——代價是,錯過了自己人生真正的選擇。

當他再度登上新聞版面時,不是因為又取得了什麼了不起的成就,而是靠著父母接濟度日,並且公然表示父母欠他一間台幣四千萬的北京房子。

比拔高更重要的,是紮根:教育不是比速度,是比方向與厚度

張炘煬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許多父母的焦慮與誤解。他不缺天賦、不缺資源、不缺曝光機會,他缺的,是被允許成為「自己」的空間。

從外人眼中看來,他是父母的驕傲、教育制度的菁英成果;但從他的角度來看,那段提早成長、提早進入高等教育的歲月,並非榮耀,而是一段壓力沉重、幾乎沒有選擇權的人生。他曾說過一句令人鼻酸的話:「我不是想當博士,是被逼成博士的。

教育的意義,不是製造出一批會考試的學生,而是幫助每個孩子走上屬於自己的路。過早的拔高、過度的控制,只會讓孩子看似卓越、卻內裡空洞。

你要的,是「會自己走路的孩子」,不是「幫你完成夢想的替身」

台灣也有許多類似的案例。補習班名師經常被問:「怎麼讓孩子提前學完小六數學?」國中老師私下抱怨:「好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國一就讀完高一課綱。」那種焦慮與迫切,像是孩子今天不超前一步,明天就會被世界拋棄。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未來,但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未竟夢想」的代言人。如果父母從小以「為你好」為名,一步步幫孩子規劃好一切,從選學校、選科系、到未來職涯都不容置喙,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之後,真的知道「自己想成為誰」嗎?教育最終的成果,不是證書、不是光環,而是孩子有沒有能力「面對未知的自己」。 (相關報導: 不是東吳、中原!台灣最強私大是這2間,企業超愛用、放棄國立也要念 更多文章

父母的承諾,不該是交易,而該是支持

張炘煬事件最令人難過的,並不只是他如今無業啃老的狀態,而是那個卡在親子之間「兌現不了的承諾」。「只要你唸完博士,我就買房給你。」這句話,像極了生活裡無數親子關係裡的潛台詞:「你只要照我的路走,我就給你幸福。」這種承諾,看似溫柔,其實是交易;看似愛,卻也限制了自由。而當交易沒有被履行,孩子反而失去了重新選擇人生的機會。他不只是沒有拿到一間房,更是沒有了自己定義成功與幸福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