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倒影消失之前─高雄國賓、愛河與我們失去的城市未來

愛河之於高雄,不僅是地理景觀,更是城市記憶的象徵軸線。(圖/觀光局提供)

引言:一座城市的告別與一個制度的破口

2024年底,高雄市地標性建築國賓飯店悄然退場。面對開發商預計興建的雙塔建案,不僅引發市民對都市天際線的爭議,也揭開了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在都市核心更新案中的結構性失能。

這不只是老飯店的消失,也不只是開發商與市府之間的行政流程問題,而是牽涉到整座城市在面對「開發/保存」抉擇時,是否具備一套能反映公共價值、民主程序與永續願景的制度機制。本文將從都市發展、景觀治理與人文脈絡三種視角進行分析,透過具體數據與國際案例,揭示當代環評制度如何在高密度都市場域中陷入「合法但不正當」的困局。

一、誰在畫都市的藍圖?從願景治理到財團治理

在都市核心地段重新開發應是一種高度政治與社會意義的行動。根據高雄市都發局資料,國賓案所在的「第338期市地重劃區」,原規劃為景觀文化聚落地帶,屬於愛河左岸串聯城市文化廊帶的節點之一。然而,開發案的審議程序顯示,開發內容大幅轉向純住宅化用途,並未同步配套公共空間、交通負荷或景觀視線分析。

高雄國賓開發案與高雄平均開發案比較。(作者自製)
高雄國賓開發案與高雄平均開發案比較。(作者自製)

高雄目前的都更審議程序,仍偏向以「技術合格」為最高門檻,未導入國際通行的願景治理模式(Vision Governance),亦未有社區共構式的都市藍圖工作坊。對比加拿大溫哥華False Creek Flats 的城市更新案,市府舉辦逾20場次的「參與式規劃節」,讓民眾共同選出都市開放空間設計、樓層分布與文化保留區比例。

二、水岸的沉默:景觀治理如何成為環評制度的盲點?

愛河之於高雄,不僅是地理景觀,更是城市記憶的象徵軸線。根據市府2015年「愛河視覺景觀專案報告」,國賓飯店所處位置被視為愛河景觀走廊的「靜態收束點」,具有空間尺度調和與視覺安定功能。

依《城市景觀憲章》(UNESCO, 2011)標準,城市應透過視覺評估與模擬,確保新開發案不破壞既有文化景觀秩序。然而,高雄目前並未將「景觀視野保護區」納入都市計畫強制性規範,也未要求開發商進行視覺衝擊模擬(visual impact simulation)。

國際城市水岸開發與高雄開發案比較圖。(作者自製)
國際城市水岸開發與高雄開發案比較圖。(作者自製)

景觀治理缺位讓原本應納入民主審議的「城市形象決策」退化為私部門主導的設計選擇,也弱化了公民社會對城市空間的參與感。愛河本應作為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城市界面,如今卻淪為商業高樓倒影的背景布幕。

三、人文脈絡的消音:從文化空間到高價空間的轉譯

國賓飯店自1960年代起即為港都地標,其見證從工業都市到觀光城市的歷史轉型。文化資產審議中雖認定其「不具指定價值」,但卻未進一步進行「文化資產潛力分析」與「在地記憶蒐集」,反映出臺灣文化保存制度長期僅著重建築形式而非文化功能。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別讓當機變日常─基層公務員的無聲吶喊 更多文章

以德國柏林「哈克庭院」(Hackesche Höfe)為例,該區開發案透過口述歷史、地方劇場、社區博物館的方式,將地方生活記憶轉譯為空間設計語言,使城市更新不只是空間置換,更是記憶延續。在高雄,尚無專法規範「文化空間轉譯程序」,也未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使文化價值能在建築解體前完成數位建檔、地方訪談與記憶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