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高雄市政府的公文系統再度無預警當機,導致各機關收發文全面停擺,行政作業瞬間癱瘓。這類事件早已從偶發變成常態。身為一名服務公職逾二十年的基層人員,我深感憂慮。這不僅衝擊行政效率,更暴露政府數位治理的深層問題。
自民國82年政府推動公文電子化至今,已逾三十年。理應累積足夠經驗與技術,提供穩定可靠的系統。然而現實是,系統時常當機、簽核卡頓、附件上傳失敗,操作也不夠直覺,僅能打掉重練,簡直浪費生命。每當系統出問題,文件流程中斷,急件延宕,跨機關溝通還得改用電話或紙本,徒增負擔,與初衷背道而馳。
電子化本應提升效率,如今卻讓第一線人員疲於奔命。長此以往,不僅行政效能下滑,也增加政策執行的風險。系統一壞,責任卻仍落在基層,士氣自然難以維持。
令人不解的是,政府每年投入鉅額預算建置與維運資訊系統,卻仍無法避免重複故障。系統不穩,不只拖慢工作,還墊高隱性人事成本,形成惡性循環,也損及民眾對政府效能的觀感。
資訊安全固然重要,政府近年也強化資安防護,導入驗證與監控機制。然而,資安的三大核心之一即是「可用性」(availability)。若系統不穩、難操作,即使資安規格再高,也無法發揮效益。沒有穩定運作,一切防護終成空談。
若真要落實數位轉型,政府必須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建立穩健、即時、具韌性的行政系統。讓基層安心工作,民眾感受到效率。資訊系統不該成為行政負擔,而應是政策落實的關鍵工具。當穩定性無法保障,任何行政革新終將打折。
數位化不能只是名義上的進步,更要有真正可依賴的工具與平台。期盼主管機關正視系統當機的結構性問題,強化維運體系,改善使用體驗,讓科技真正成為行政效能的助力,而非絆腳石。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執法變形、懲罰錯置─黃牛法打擊小民,放過集團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基層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