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他捧過曹操頭骨?中國考古權威唐際根釐清曹操疑塚真相!

曾擔任河南安陽殷墟考古隊長、在殷墟工作27年的中國考古專家唐際根教授,參與發掘曹操墓、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面對多年來外界質疑曹操墓真 假的聲音,他結合證據鏈和文獻,耐心釋疑。(圖/唐際根提供)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英雄?奸雄?還是梟雄?很多人看法不一。2008年考古隊發現的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並在2009年被認定為曹操墓的過程,也是充滿雜音,質疑者認為傳說中曹操生性多疑、有72疑塚,如何斷定這就是曹操墓? 參與發掘曹操墓著力甚深的中國考古權威唐際根教授,10多年來努力研究、釋疑,現在質疑的聲音幾乎沒有了。

我在曹操公元紀年的卒日「3月15日」前夕,跨海視訊訪問了唐教授,我告訴他曹操在我心中是允文允武、形象偉岸的梟雄,所以當他公佈曹操身高僅1米56時,簡直是「晴天霹靂」!

善於活化考古知識 不忍曹操被誤解

曾經長期擔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陽殷墟考古隊長的唐際根,多次主持國家重點項目,獲獎多、著作豐富,目前是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他將冷僻的考古知識活潑化,用生動的語彙和民眾分享,在中國大陸非常受歡迎。

作為曹操高陵發掘的見證者,他參與研究之深、無人能出其右,唐際根說:「本以為安陽西高穴村的考古發現,拂去了歷史強加給他的諸多不公,然而在許多人眼中,曹操依然是竊取漢室、危亂天下、作賤民生的『漢賊』。」或許是為曹操討公道、也為記錄這段辛苦的發掘過程,他近期的著作《此處葬曹操》,用墓葬發掘的文物證據再結合歷史文獻,還原真實的曹操。

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此墓沒有設封土,這是「薄葬」最顯著的表現,也和 文獻中曹操臨終前之《終令》指示下屬、他的墓葬「不封不樹」相符 。2009年被考古隊認定為曹操墓,圖為航拍照。(圖/唐際根提供)
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此墓沒有設封土,這是「薄葬」最顯著的表現,也和 文獻中曹操臨終前之《終令》指示下屬、他的墓葬「不封不樹」相符 。2009年被考古隊認定為曹操墓,圖為航拍照。(圖/唐際根提供)

墓葬出土千餘件文物 成為最有利證據鏈

「當墓室打開時,老練的考古人員不會急於去圖書館找資料、而是基於純粹的墓內資料,整理出一份與墓葬年代或墓主相關的信息清單。」唐際根說,根據西高穴大墓清單,基本信息包括:(1)體質人類學鑑定結果,墓主人是男性、且死亡年齡在60歲以上;(2)由墓葬結構和出土文物可證,墓主人葬於東漢末年;(3)由墓葬規模、規格,尺寸超大的圭、璧等文物可證,有帝王一級身分;(4)生前經歷可能和鄴城相關,因墓葬附近有古鄴城。

屬於個性化的信息則有: (1)墓中出土多件刻有「魏武王」的石牌,說明死後有「魏武王」的諡號,但後世又稱他為「魏武帝」(後趙魯潛墓誌可證);(2)墓葬中有鐵鎧甲和鐵刀以及硯台等文物可判斷,墓主人生前有豐富的軍事經歷、也喜歡「舞文弄墨」;(3)從墓主人的頭骨以及「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判斷,墓主人生前頭頸部有疾、不太舒服。

西高穴二號墓出土三枚頭骨,專家鑑定為一男兩女。後更發現曹操生前頭頸 不適、還有龋齒。(圖/唐際根提供)
西高穴二號墓出土三枚頭骨(圖為局部),專家鑑定為一男兩女。後更發現曹操生前頭頸不適、還有龋齒。(圖/唐際根提供) 

證據鏈對照文獻 認定此處葬曹操

從這些主要信息再對照《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等相關文獻:曹操死亡時是66歲、謝世時為東漢末年;西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後晉爵「魏王」,奉詔可「設天子旌旗」,擁有比肩帝王級身分。曹操於西元204年率軍破鄴城,鄴城成為他發跡之地。而他在西元220年謝世,獲諡號「武王」,下葬8個月曹丕稱帝、又被尊為「武皇帝」,所以後世也稱曹操為「魏武帝」。而在文獻曹操的《遺令》中也記載,曹操生前確實有「頭風病」。 (相關報導: 三國這麼多英雄,為何曹操能統一大半天下?他做到這1件事,袁紹有十萬大軍也贏不了 更多文章

在正式發掘西高穴大墓前,此墓被盜墓賊侵擾過,墓主人的骨骸出土時頗為散亂,唐際根認為不幸中的萬幸是曹操的骨骼還殘存了頭骨、下頷骨,由此發現曹操還有齲齒;而根據股骨長度推算,曹操身高約一米五六,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中以「姿貌短小、神明英徹」八個字評價曹操,可說是準確而精練。「以當時的標準,曹操身高不到一米六確實是偏矮的。」唐際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