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操是英雄?奸雄?還是梟雄?很多人看法不一。2008年考古隊發現的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並在2009年被認定為曹操墓的過程,也是充滿雜音,質疑者認為傳說中曹操生性多疑、有72疑塚,如何斷定這就是曹操墓? 參與發掘曹操墓著力甚深的中國考古權威唐際根教授,10多年來努力研究、釋疑,現在質疑的聲音幾乎沒有了。
我在曹操公元紀年的卒日「3月15日」前夕,跨海視訊訪問了唐教授,我告訴他曹操在我心中是允文允武、形象偉岸的梟雄,所以當他公佈曹操身高僅1米56時,簡直是「晴天霹靂」!
善於活化考古知識 不忍曹操被誤解
曾經長期擔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陽殷墟考古隊長的唐際根,多次主持國家重點項目,獲獎多、著作豐富,目前是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他將冷僻的考古知識活潑化,用生動的語彙和民眾分享,在中國大陸非常受歡迎。
作為曹操高陵發掘的見證者,他參與研究之深、無人能出其右,唐際根說:「本以為安陽西高穴村的考古發現,拂去了歷史強加給他的諸多不公,然而在許多人眼中,曹操依然是竊取漢室、危亂天下、作賤民生的『漢賊』。」或許是為曹操討公道、也為記錄這段辛苦的發掘過程,他近期的著作《此處葬曹操》,用墓葬發掘的文物證據再結合歷史文獻,還原真實的曹操。
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此墓沒有設封土,這是「薄葬」最顯著的表現,也和 文獻中曹操臨終前之《終令》指示下屬、他的墓葬「不封不樹」相符 。2009年被考古隊認定為曹操墓,圖為航拍照。(圖/唐際根提供)
墓葬出土千餘件文物 成為最有利證據鏈
「當墓室打開時,老練的考古人員不會急於去圖書館找資料、而是基於純粹的墓內資料,整理出一份與墓葬年代或墓主相關的信息清單。」唐際根說,根據西高穴大墓清單,基本信息包括:(1)體質人類學鑑定結果,墓主人是男性、且死亡年齡在60歲以上;(2)由墓葬結構和出土文物可證,墓主人葬於東漢末年;(3)由墓葬規模、規格,尺寸超大的圭、璧等文物可證,有帝王一級身分;(4)生前經歷可能和鄴城相關,因墓葬附近有古鄴城。
屬於個性化的信息則有: (1)墓中出土多件刻有「魏武王」的石牌,說明死後有「魏武王」的諡號,但後世又稱他為「魏武帝」(後趙魯潛墓誌可證);(2)墓葬中有鐵鎧甲和鐵刀以及硯台等文物可判斷,墓主人生前有豐富的軍事經歷、也喜歡「舞文弄墨」;(3)從墓主人的頭骨以及「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判斷,墓主人生前頭頸部有疾、不太舒服。
西高穴二號墓出土三枚頭骨(圖為局部),專家鑑定為一男兩女。後更發現曹操生前頭頸不適、還有龋齒。(圖/唐際根提供)
證據鏈對照文獻 認定此處葬曹操
從這些主要信息再對照《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等相關文獻:曹操死亡時是66歲、謝世時為東漢末年;西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後晉爵「魏王」,奉詔可「設天子旌旗」,擁有比肩帝王級身分。曹操於西元204年率軍破鄴城,鄴城成為他發跡之地。而他在西元220年謝世,獲諡號「武王」,下葬8個月曹丕稱帝、又被尊為「武皇帝」,所以後世也稱曹操為「魏武帝」。而在文獻曹操的《遺令》中也記載,曹操生前確實有「頭風病」。
(相關報導:
三國這麼多英雄,為何曹操能統一大半天下?他做到這1件事,袁紹有十萬大軍也贏不了
|
更多文章
)
在正式發掘西高穴大墓前,此墓被盜墓賊侵擾過,墓主人的骨骸出土時頗為散亂,唐際根認為不幸中的萬幸是曹操的骨骼還殘存了頭骨、下頷骨,由此發現曹操還有齲齒;而根據股骨長度推算,曹操身高約一米五六,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中以「姿貌短小、神明英徹」八個字評價曹操,可說是準確而精練。「以當時的標準,曹操身高不到一米六確實是偏矮的。」唐際根說。
由墓葬所發掘1000多件文物再聯結史書文獻,唐際根很篤定的說:「此處葬曹操」。
曹操墓中發掘多件圭形石牌,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的漢隸字體(左),而 曹操「姿貌短小」,根據他的股骨推算身高約1米56,在當時也是偏矮的。( 圖/唐際根提供+網路)
面對質疑耐心釐清 真實曹操形象定音
儘管從文物和文獻資料都已可斷定就是曹操墓,但10多年來質疑聲從沒斷過,最初有人說整個墓都是假的、後又說出土文物是假的,還有人指稱是河南政府為了自己的績效而讓考古隊造假…唐際根這些年來四處演講、上中央電視台等節目,耐心釐清這些質疑。
何以民眾有這些懷疑呢?唐際根認為主因民眾的知識盲點,「大家都覺得自己跟曹操很熟,每個人心中都有曹操,所以一時無法接受真實的曹操。」此外也是一種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宣洩,或是為了表現自己比別人嚴謹的「道德秀」,尤其是來自同行的質疑,因為他之前主要研究的是商朝,怎麼現在跑來研究東漢了?「客觀的說我是最厲害的,下功夫最深的。」唐際根對自己信心十足,如今,曾有的質疑聲幾乎平息了。
72疑塚說恐源自北宋 正史未見有此記載
曹操墓被確認了、可長久以來曹操有「72疑塚」的傳說究竟怎麼來的?唐際根指出,這種說法出現是北宋以後的事,南宋人加以渲染。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他的《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命人設72疑塚讓別人不知道他死後葬身之地,以防他日他的墓葬被挖開,使得疑塚說在民間流傳更廣。但顯然羅貫中不是始作俑者,唐際根研究此說恐源自北宋,和兩位宰相韓琦、王安石有關。韓琦早在安陽期間寫過「三臺懷古」,其中就有詩句「人道奸雄君似鬼…西山疑塚累累在..」這裡的奸雄無疑是指曹操,但「疑塚累累」應該只是對眾多墳塚發出的感慨。
同朝為官的王安石,途經附近見高大的封土也曾作詩句「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這個「八九丘」,唐際根推測或許是有人做了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使得王安石的詩被引用成「72疑塚」。
墓葬中也有石牌顯示曹操愛穿白色衣服(左),喜歡披紫衫(右),精準地說應 是偏暗紅。(圖/唐際根提供)
南宋時人們普遍相信這種說法,唐際根則猜想和時代背景有關。北方的金兵滅北宋迫使南宋偏安江南,而三國時曹魏在中原、蜀漢在四川、孫吳在長江中下游,相對位置曹魏屬於「北方」,南宋人恐因恨「北方」而波及曹操、醜化了他。但疑塚說從來不曾見於正史,只存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
曹操愛人妻但非人妻控 三曹皆愛甄宓流傳廣
如此用心為曹操討公道肯定也是很欣賞他吧?從少年時就癡迷三國,讀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唐際根,很直率的說他喜歡曹操的真性情,不會裝模作樣,且能力強、努力於自己的目標!「這也包括他不掩飾喜歡人妻嗎?」我笑著問唐教授,「說句公道話,男人肯定是有缺點的。」他很認真的回答我,「當時女孩15歲左右就出嫁,到了18、19歲正是女人最嫵媚的時候。」且曹操地位已高,想得到漂亮女子、不在乎曾為人妻是可以理解的,最有名的一段就是曹操和兒子曹丕都愛上了三國第一美女甄宓,甚至曹植也仰慕這位大嫂,曹植創作的《洛神賦》就是這麼來的,而在此之前,甄宓曾嫁給敗於官渡大戰的袁紹之子袁熙。華中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教授戴建業則認為曹操被黑了千百年,他說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曹操喜歡美女包括人妻是事實但不是「人妻控」。
曹操喜歡美麗嫵媚女子,不在乎曾為人妻或寡婦;他和兒子曹丕、曹植都愛上三國時第一美女甄宓,而甄宓曾是袁紹的兒媳婦。圖為大陸電視劇「三國」甄宓劇照。(圖/陳羋妡取自網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這首傳頌一千八百多年的「短歌行」,道盡了他的抱負、理想和些許無奈,我彷彿看見一位胸懷壯闊但歷盡滄桑的梟雄,飲酒慨歎、流露出真實而柔軟的一面,感覺特別有魅力,也就自然忘卻他身高不足一米六的事實了!
(相關報導:
三國這麼多英雄,為何曹操能統一大半天下?他做到這1件事,袁紹有十萬大軍也贏不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