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記得一句老話:「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當我們看看台灣手上的資產配置,很難不皺起眉頭~我們真的太相信美元了。這種信任,是有可能付出慘痛代價的。
2025年美國國債已經來到36兆美元的天文數字,美國政府要付的利息就超過1.12兆美元,佔政府全年收入(4.92兆美元)近1/4。這樣的結構,說穿了就是個快撐不住的空中樓閣。更可怕的是,它會拖著全球一起掉下來。
今年6月,對美國政府及全世界來說,是個非常可怕的月份。若美國政府沒辦法償還6.5兆美元的國債,川普直接選擇宣布破產。這等同於核爆級的金融危機。根據美國財政部2024年底的數據,台灣是全球第11大美債持有國,持有規模達2,904億美元(折合台幣約9.58兆元)。這些不是紙上數字,那是我們的老本,是央行的儲備,也是保險公司、銀行投資的底氣。央行總裁楊金龍曾坦言,我們的外匯存底有八成以上都是美元資產,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美國公債。
如果這些債突然被「技術性違約」了呢?如果美元大幅貶值,甚至全球拋售美債,我們的這筆資產,會不會瞬間蒸發一半?又或者,變成了放在保險箱裡卻兌不出來的「空頭支票」?
回顧過去,美國不是沒出過這樣的招。1971年尼克森政府終止金本位,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全球貨幣體系劇烈震盪,當年很多國家損失慘重。美國也從未真正償還過國債——它靠的是「借新還舊」,靠的是「美元不倒」的信仰。可這種信仰,在赤字不斷膨脹、利息支出飆高的今天,還撐得下去嗎?
你以為只有我們擔心嗎?其實很多國家已悄悄開始「去美元化」。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中國近大陸兩年大幅增加黃金儲備,截至2024年底,中國黃金存量來到2,279.6公噸,已躍居全球第7。俄羅斯、印度、土耳其也不遑多讓。反觀我們台灣,只持有423.9公噸黃金,儲備佔比5.8%,相對我們持有的美元債,根本難以避險。
當然,有人會說:「美國怎麼可能會倒?美元是全世界的貨幣啊!」但我們忘了,市場不是靠信仰運作的。當穆迪也開始悲觀看待美債,預測美國公共債務將在2035年達到GDP的130%,政府收入的30%要拿去付利息,這就已經不是警訊了,而是預告。
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們的金融監理機關,有沒有模擬過美債信用危機時的情境?央行是否有減持部分美債、增持實體資產如黃金、歐元債、日圓債的計劃?壽險業的避險機制是否充足?若發生資產縮水,政府是否有應對方案來穩定民心、救市防火?我們的政治人物,又有誰真正理解這場風暴的真實威脅?在立法院財委會、在外交場合,他們是否提出過任何預防性策略?還是我們一如既往,把希望寄託在美國「應該不會出事」的幻想裡?美國會不會倒?沒人能打包票。但身為台灣人,我們應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我們的家、我們的退休金、我們的企業,還撐得住嗎?
血染六月不是劇本的高潮,而可能是現實的起點。不要等市場崩了、資產縮水了、央行開記者會了,我們才來後悔。為什麼當初沒人提醒我們,美債也是會破產的。 (相關報導: 美債、美元崩跌都在計畫之內?專家揭川普關稅戰底牌:終於看懂了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