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自從2018年4月遴選及6月競標定案後,經多次談判及風風雨雨,海洋風電於2018年6月簽署187億元16年融資合約、允能風電於2019年6月簽署940億元18年融資、沃旭能源在今年6月完成250億元5年融資、海能風電也於今年10月30日簽署624億元16年融資。在完成的融資案中,沃旭能源採母公司無條件保證,中外銀行參與熱烈,包括8家公股行庫,由於屬於CorporateFinance,此處不再討論。其他各案採取所謂「無追索權專案融資」,外商銀行佔七成,本土民營銀行(4-6家)佔三成,沒有任何官股銀行參與。海洋風電於2019年11月12日正式啟動,預計今年底進入商業運轉,為台灣離岸風電政策立下重要里程碑。總統蔡英文更於當天現場宣布,將來台灣離岸風場開發下一階段目標將再「翻倍」,要求經濟部盡快提出「下一個10年、10GW目標」併聯發電,比原先規劃的五年5GW目標,併網容量足足多一倍。看起來一切形勢大好,照説以全球資金浮濫、歐洲負利率、歐美離岸風電的偏低(甚至是零)躉購費率相對台灣的超高費率,加上台灣優質主權評等,全世界銀行(美系除外)大概都會搶著參加台灣離岸風電融資,根本不用擔心融資問題。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許多外銀在已簽約的這幾案踴躍參與,據了解各主辦行也找到不少在台無據點的歐系銀行分擔風險,但各大外銀仍不斷呼籲其他國銀積極參與離岸風電融資。這是因為各專案融資金額相當大(至少新台幣600億元)且各家銀行(包括ECA)內部對台灣、同一開發商、單一風場及全部風場都設有一定曝險上限,現有外銀繼續大幅增加的風險胃納有限,而規模小的本土民營銀行則更不可能吃下太多新風場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