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全球醫療熱潮下台灣生技產業新契機

面對高齡化與全球醫療需求激增,台灣生技產業正站在轉型關鍵點。(資料照,圖為2024BIO展臺灣館,貿協官網)

全球醫療需求持續升溫,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嶄新成長契機。隨著人口老化加速,慢性病、癌症、神經退化疾病與再生醫療市場需求持續擴大。根據權威市調機構預測,全球生技製藥市場2023年規模達3.2兆美元,2032年前可望突破7兆美元,約為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的三倍,其中細胞與基因療法等再生醫療領域成長尤為迅猛,2030年市場預估將達1500億美元,未來七年年複合平均成長率達30%。

台灣具備高品質醫療體系與健保大數據,在臨床實證與病患追蹤方面具備稀有優勢,擁有成為亞洲新療法與新藥試驗重鎮的潛力。若能有效整合醫療院所與科技研發能量,並強化轉譯與商業化能力,台灣有機會在全球高齡化趨勢中發揮關鍵作用。細胞治療技術如CAR-T(運用基因工程改造人體T細胞來辨識及殺死癌細胞)、iPSC(誘導體細胞轉換成多功能幹細胞)等國際間快速進展,台灣透過「特管辦法」已初步建立制度,多家企業投入製備與臨床應用。若能進一步建構GMP等級製造基地與法規示範區,可望發展為亞洲細胞治療供應樞紐。

科技整合正推動生技產業邁入新階段。全球趨勢朝向精準醫療與個人化健康管理,AI演算法、穿戴裝置、遠距診療、醫療影像輔助判讀等技術快速普及。台灣在資通訊、半導體與資料建置方面具備雄厚基礎,若能強化醫療資料標準化與數據治理制度,可望建構完整智慧醫療生態,吸引國際醫療解決方案來台合作與試點。

在國際市場拓展潛力方面,東南亞、中東與南美等新興市場醫療建設迅速發展,對中價位、高品質醫療產品需求殷切。台灣醫材與學名藥兼具品質與成本優勢,若能透過政策引導品牌授權、跨境合資與醫療服務輸出,有機會拓展龐大外銷市場版圖。

全球生技產業合作模式逐漸轉向以技術授權為導向,國際大型藥廠更傾向購併外部創新以補足研發能量。台灣學研單位與新創企業若能加速技術驗證與商品化,建立策略性技轉機制,可望吸引外資與國際合作,促進創新循環與產業升級。

全球永續潮流亦為生醫產業注入新動能。低碳製藥、生物可分解醫材與綠色製造等新興領域快速崛起。台灣在精密化工與高品質製造方面有深厚底蘊,若能導入永續材料研發與綠色管理,有機會切入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要求嚴格的歐美藥品與醫材市場供應鏈,成為新出口亮點。

儘管發展機會眾多,台灣生技產業仍面臨幾項根本挑戰:資本規模有限使得多數企業難以負擔高風險、長週期的藥品開發與臨床試驗成本;創新研發與臨床應用間「死亡之谷」仍未打通,許多潛力技術難以真正商品化;國際市場佈局、品牌經營與法規調適能力相對薄弱,限制了技術全球輸出與規模化發展。

制度與法規環境亦需強化。雖已有部分鬆綁,但整體審查效率、標準一致性與透明度尚未與歐美日成熟市場接軌,導致國際投資人對於台灣產品核准機制與上市後監管仍有疑慮。衛生福利部(前身為衛生署)長期自我定位為公共衛生與藥品安全的監理機關,對創新產品審查傾向保守,較少扮演主動推動產業發展的角色,生技產業政策多由經濟部或國發會主導,衛福部角色模糊,欠缺整合與引導能力。

若要徹底強化產業競爭力,衛福部需轉型為兼具監理與產業發展職能的現代化機構,導入發展導向監理思維,從制度、資本、市場、人才等多面向整體規劃。明確聚焦具國際潛力之領域,例如再生醫療、智慧醫療、CDMO(委託開發及製造)等,集中資源推動。法規上則應引入快速通道、條件式核准、國際臨床資料互認等制度,提升彈性與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建立跨部會合作平台,加速學研成果轉化與臨床落地,鼓勵策略性技術授權與海外市場進入機制。

整體而言,我生物技術產業若能突破現行體制,積極布局政策藍圖,強化法規彈性與資源整合,有望從區域型產業,邁向具全球影響力的生命科學重鎮,成為台灣下一波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 (相關報導: 台灣醫療產業力拼跨出海 大馬檳城議員提3建議:台灣進場絕佳時機 更多文章

*作者為資深經濟評論人